周末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李诞的那一期。
他俩有一些相似的背景,许知远写文章,李诞写小说。他们在一起聊天有一种“知识份子”的相互理解和归属感,尽管他们如此的不同。
许知远和李诞的谈话,思想之间的碰撞,都很真诚。节目中他们探讨了“自洽”,引人思考。李诞说“我现在觉得人就是为别人而活”,许知远说“可是我为自己而活”。“为别人而活”注重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反馈,来约束或者创造自己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而为“自己而活”注重对自我的思考深入以及观点表达,这也是有助于自我风格的形成。这是他们价值观以及自洽方式的不同。

那什么是“自洽”?自洽,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
举个例子,世俗告诉你:18岁高考顺利,22岁完成学业,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基础;世俗告诉你:25岁工作稳定,30岁之前买房结婚生子,不然该归入loser行列了;世俗地告诉你,35岁之后人生轨迹定型,从此踏实工作,少些“不切实际”的折腾;世俗还告诉你人生应该分为几个时间段,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
如果,你内心同意以上世俗的声音,而且亦步亦趋地执行,内心踏实安定,那当然很好啊。因为你按照自己的认定的“活法”生活着,没有挣扎,没有矛盾,自洽圆满。

而如果,你的内心对以上世俗的判断持有怀疑,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常有这样的声音:做好眼前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身边的人他/ 她真的适合自己吗?我真的需要买房和结婚吗?生育孩子的意义是什么?此生就样子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你一边被世俗声音裹挟着拼命奔跑,不敢松气,一边被内心那些声音不受控制地困扰,常感焦虑,惶恐迷茫,无所适从,这便是“不自洽”。自我怀疑,摇摆不定,知行不一。

事实上,25岁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单身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又有什么关系;40岁买房也是可以的。而我们究竟在焦虑和茫然些什么?
我们的焦虑不安其实来自内心的不自洽,体现在对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不足,对外在的声音有失判断,对自己想抵达的未来没有方向感。在时间的节点里,往前走走,觉得没有安全感,往后退退,又怕浪潮打散,于是往前走一步回头望一步,没有根本,踟蹰不前。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西方哲学的这个终极问题,也是活得自洽的人生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大冰说:“百人百相,千人千面,有人是勇进客,有人是安稳者,有人是体验者。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属于大多数人的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属于小部分人的并不代表不属于人。”
世间的活法有千千万万种,每个人活着的意义都不一样。在生命的时间表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而内心自洽,是理智和情感统一的共识,是在任何不确定的情况下知行合一的勇气;内心自洽,是念头通达的基础,是自信的源泉;内心自洽也是我们面对挫折、困境却依然能够坚持向前的动力,是我们幸福快乐的基本。
我们终其一生,唯一能够做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塑造出一个对宇宙而言转瞬即逝的自我。生命是一种归来,不是向前的懵懂和追逐;而幸福的准则,往往在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回归自己内心的田园。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