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两千年的文明其实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故事,但其中关于家庭教育有三个故事可以借鉴。
第一个故事是孟母三迁。
就是我们看一下优秀的人怎么做的,我们照着抄就行了。在工业上,这叫“逆向研发”。
孟母三迁,她为什么要持续地搬家?
她在菜市场旁边,孩子跟着学叫卖;她去街道边,孩子学着跟小混混打架。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经常说人不仅是习惯的产物,人也是环境的产物。
第一,孟母三迁,她是要营造一个环境。
这个环境,很多时候大家容易比较偏狭地理解为学区房,理解为一个更优雅的居住环境。
但其实你要理性地想一想,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你回忆起你小时候,你在意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吗?
你其实在意身边有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
你在意身边有没有关心你、聆听你、尊重你意见的长辈,直到现在,要对那几个长辈高看一眼。
所以,我这里所表达的营造环境,如果鼓励大家换一套更好的房子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营造更重要的人文环境,这是非常容易的。
第二,就是交友的建议。
“三迁”的本质是什么?让孩子去接触优秀的同龄人。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你就是你周围六个人的平均数。我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在体会这句话。
因为我自己在性格上有很多的缺陷,我身边的朋友不怎么多,而且我很少主动联系,别说朋友,连女朋友也交不到。
我自己是一个很被动的人,而且经常很多内心的话不给别人讲,需要别人来猜。
所以我其实身边的朋友很少,我长这么大,现今联系的人只有两三个。
我想表达的意思,我身边的朋友很少,我如何寻找我身边六个人的平均数,我只能看书了,我看了这么多年仍然在看。
我们喜欢少年一般的李白,他至死都浪漫,浪漫一阵子叫傻,浪漫一辈子就叫做风雅。
我们喜欢杜甫,他沉郁顿挫,心系天下,他的茅屋已经漏雨的时候,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也喜欢看苏东坡,喜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些诗词提醒了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士人,这些受过教育的精英应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应该要有良心;
要豁达,年轻时候像李白,中年时候像杜甫,晚年时候像苏东坡。
所以,我给大家所描述的交友建议,其实是很多家长一直忽略的。
很多家长只是非常武断地说,请你不要再跟他接触了,但是你要告诉他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和他接触,其实不是他这个人不行,是他身上的一些行为、观点、理念不行,你得告诉他什么是好的。
如果身边找不到优秀的同龄人怎么办?看书,向书里学,圣贤都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在了书里。
第二个故事是陶母割发。
截发筵宾的陶侃,这是一个配享武庙的文官。
年幼时,他非常贫穷,当时是举孝廉制,我们知道举孝廉,陕西汉中出过一个非常知名的孝廉,去过西域,叫做张骞。
陶侃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困,举孝廉一直没有举上。
他的家人又很为他操心,30多岁了,去北京打工,村里卖菜,对象也没有,咋办?
直到有一次同乡举荐上去的孝廉经过他家,他的母亲知道了,就要招待这个朋友,家里实在太穷了怎么办?
床子下面铺的干草取出来,喂了他们骑的马,把自己的头发割掉了,做成假发,和邻居换了钱,换来粮食,做了一顿饭,招待那些人。
我们不是鼓励大家去做这样的牺牲,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去看为什么人们一直称赞这种家庭教育。
在很贫穷的时候,陶母仍然在鼓励孩子要“飞黄腾达”。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人生经验的匮乏和眼界的狭隘,在孩子小的时候过度地打击孩子。
这种家长可能也不是恶意,只是他习惯给孩子挫折教育,因为他小时候就是被挫折教育大的。
第三个故事是岳母刺字。
一个母亲或者一个父亲,给孩子最大的人生成长动力就是目标。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一个人就能够接受生活所加诸他的一切苦难。这句话是尼采说的。
人生目标,精忠报国,这是关于使命,关于奋斗目标,关于意义的。
他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怎么活。
所以说家庭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后盾,物质后盾不是那么重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