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内涵极深,外延极广,上至国家政体,下至夫妻之道,都有潜在的、外显的、书面的、骨子里的契约。你要反驳我:国家政体讲契约,我信,两口子还讲这个,至于嘛!太矫情了吧。别急,咱们抽丝剥茧慢慢道来。
现在但凡开明的夫妻,都会有婚前约定,比如财产,比如家务,比如事情裁决权,至少有个口头约定。至于日常小事,虽然没有一一放进约定里,但在日久天长的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成了无言的约定,比如,每晚谁先洗澡,出门谁开车,每个家庭约定俗成的那些小事,就是契约所在,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俺家前两年买了这套小联排,办不动产权的时候真是大开眼界。内页第一行是“权利人”,第二行是“共有情况”,因为上次买房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所以难免跟不上形势。细问工作人员方知,在“共有情况”一栏,写的是权利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夫妻五五开,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一九开,先生大概想搞笑一下,问了句:能写1:99吗?我白了他一眼,嫌弃他捣乱!孰料工作人员认真而肯定地对我们说:可以!
我追问:真有这么绝的吗?工作人员说,他们在每天的办理中,什么样的情况都见过,比1:99还绝的也有呢……若不是后面排长队,我真想细问问那些更绝的是什么情况。
白纸黑字写进去了,你现在出资多少,将来家庭若发生变故,你的收益就按这个比例处理,先小人,后君子,省却多少吵闹麻烦,这就是契约之道。
我问先生,我们按什么比例写?先生说,随便你,我无所谓——列位看官不要误以为他大度,客观上他是缘于对自身的高度自信,主观上是他太了解自己的傻老婆——很多时候,夫妻间的了解和默契也是一种潜在的契约,更高级、更上档次的那种。哎呀呀呀,这样表扬自己有点难为情!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善的契约方是明智之举,如俺们夫妻二人,算不得什么高贵、高尚,但“善良”二字还是担得起的。
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供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供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就是背弃以“善”为主题的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其产生难以摆脱宗教的烙印。《圣经》的正规名称其实是《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通篇内容是写神与人之间的数次“立约”,核心精神也是体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传承和弘扬,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西方社会一直强烈重视契约、合约,正是受此影响。
反观中国社会,整体缺乏契约精神。有人论述了一种观点,说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战争文化,最有名的就是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提出:兵者,诡道也。就是全方位无死角地告诉大家,如何用各种手段来欺骗敌方迷惑敌方,而且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一条计策是诈降计,即通过假装投降来获取对方信任,如果敌方怀疑,可以盟誓、割发、断臂、甚至杀掉亲人,总之千方百计消费敌人的信任。
如此这般,长期的战争诈术文化,让中国人养成了不敢轻易相信别人的习惯,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是假象,如果你总是轻易相信别人,只能证明你还没有成熟……
结论是:如此一来,使得中国根本没有建立起契约精神的土壤。
你说中国缺乏契约精神,我承认,但用这种观点来佐证,我觉得有点武断,不过一时半会理不清思路,容后细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