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全文白话原味直解:

作者: 逯百春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20:53 被阅读207次

    用观卦讲解周易的核心《阴符经》

    道家历来是将《阴符经》与道家经典《道德经》相提并论, 可见,《阴符经》的崇高地位。

    王重阳说自己:“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

    可见,《阴符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当然也是周易的核心。

    《阴符经》全文:阴符经(旧题黄帝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杀机,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阴符经》全文白话原味直解:

    原文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把“观”字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所以,一个“观”字就已经是把《阴符经》全文讲解完毕了,

    因为,后面紧跟着的是“尽矣。”尽矣的意思当然是已经是完结了,已经是完美了,没有必要再讲什么了。

    但是,却是又不厌其烦的又讲解了三百多个字,只能说明,后面的三百多个字都是在展开讲解这个“观”字。

    所以,以“观”字为线索,就能把整个全文的脉络掌握了。

    为了能详尽的了解这个“观”字,就要了解同样是先秦的著作《周易》

    《周易》专门有一个卦象是:观卦象,特引用如下:

    观(风地观  巽上坤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六二:闚观,利女贞。《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更多的详细解说请参见:https://tieba.baidu.com/p/5608542870

    从初六到上九可知,“观”从低到高共有六个层次:童观闚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我生观其生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观天之道当然是指最高的层次,因为,后面有“尽矣。”两字。

    那这里的“天之道”指的是什么?“观天之道”又是指的什么?

    观当然包括了能观与所观,也可以说成是:观者与被观

    观者与被观当然是相互对应,缺一不可了。

    被观当然是“天之道”。那“天之道”究竟是什么?

    本文的后面给出了答案:天地之道浸,的天地之道就是此处的“天之道”的简称。

    那与天地之道浸有相对应关系的又是什么?

    本文的后面也同样给出了答案:自然之道静,所以,就可以知道,观者就是:自然之道。

    所以,观者就是那如如不动的“静”,而被观就是那永不止息的“浸”。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如果,我们能站在如如不动的“静”角度,观看那永不止息的“浸”,并按此行事,

    那就没有任何的问题需要解决了,因为,此时观者与所观,主体与与客体,完全是动与静相互剥离的,互不干扰的。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可以动静。就说明动与静是可以相互剥离的,互不干扰的。而且,可以任自己选择的。

    所以,如果站在静的角度来看动,那动是干扰不了静的,

    如果,动干扰不了静,那做为观者就永远的是静,那永远静的观者自然就没有任任的问题需要解决了,

    尽矣。正是此意。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风动还是幡动?仁者心动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也就是尽矣的另类的表达

    再看一下,周易的原文的讲解: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前面讲过:上九是观的最高的层次,孔子的注解是:'观其生',志未平也。

    这里的志也可以理解为情志,

    通常情况下,做为一个观者,必然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带有自己的个人的判断与诠释,

    所以,与其说是观察不如说是:带着自己的情志来评判。

    但是,如果没有带着自己的情志来评判,那就是:'观其生',志未平也。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下之事,生生灭灭,风起云涌,我自魁然不动,丝毫没有半点情志上的波动与评判。

    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是修练的最高境界了,修练的一切原理,一切法则到此就算是已经到了尽处了。

    比如,释伽佛被歌烈王,节节支解,但是,内心丝毫没有半点不平之意,

    更没有半点嗔恨与烦恼,所以,身体马上就能复原。

    再如,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上,内心也是丝毫没有半点不平之意,

    而是说:主啊,原谅他们吧,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原文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就已经是把修练的全部过程讲解完毕了,没有什么再需要讲解的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眼肉凡胎的人来说,情志还处于未开化的状态,所以,还不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志。

    所以,黄帝不惜笔墨,又洋洋洒洒的写了多余的三百多字。

    前面提到:“观”从低到高共有六个层次:童观闚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我生观其生

    黄帝再逐步的降低了层次,逐层再写,

    从: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是从高到低逐层再写,

    从: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到全文结束,

    是从低到高逐层再写,

    这样,黄帝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把修练的原理与方法又再重讲解了一遍。

    这样就能抓到了,全文的脉络了。

    好了,写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

    即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最高原则,那么,大家按着这个去做就好了,为什么还要降低自己的层次?

    因为,大家做不到,大家总是会把自己的定位搞混,把观者与被观相互干扰。分不清楚自己是哪个。

    按道家的说法,大家本是天上神仙,但是,因为,一念凡思,而堕落红尘,经受生死轮回的磨难。

    所以,人世间的身体根本就不是你,而是你的一念凡思而幻化出来的,

    你的一念凡思不仅仅是幻化出来身体,而且还幻化出来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造成了生生灭灭的生死的流传。

    但是,你其实就是那个如如不动的观者,而生生灭灭的大千世界不过是你的一念凡思的投影。

    如同,水中花,梦中月一样,虚幻不实,丝毫影响不了你的这个观者,也就是主体的你。

    但是,世人认假为真,早已经丢失了这个观者,修行不过是再找回这个观者罢了。

    所以,观者与所观也可以理解成觉性与所觉,找回自己的觉性而不把所觉误认为是自己。

    观者与所观、觉性与所觉的区别就是动与静的区别。

    同样的佛陀对于世界的本源的讲解是在:《无量寿经》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大意是:一念无明凡思,丢失了觉性,长了三细,变成了六粗,最终再变就成了三千大千世界。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最高原则,但是,正因为大家已经是糊涂了,把自己认同于这个一念凡思,

    所以,才来到了这个大千世界。

    虽然,可以把道理讲解的很清楚、很漂亮,但是,在生死面前,在名利面前,真的可以做到丝毫的不为所动吗?

    别人拿刀把你节节支解了,你还能真的可以做到丝毫的不为所动吗?

    别人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了,你还能真的可以做到丝毫的不为所动吗?

    当然,这里的动绝不是身体的动与静,而是指观者与所观能完全剥离开的动与静。

    所以,知道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但是,做到却并不容易,佛陀还是要经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的修练才做到的。

    所以,修练不仅仅是要明理,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的心性,要遵守纪律。

    否则,就算是讲经说法百万卷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啊,

    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最高原则,但是,如果做不到,那也没什么用啊

    所谓的降低层次讲解也就是方便法门,你相信什么,我就讲什么,

    你相信五行,那我就讲五行,你相信基督,我就讲基督

    你相信佛法,我就说佛法,至于说什么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相信我了,

    这就是,执黄叶止小孩啼哭。小孩子哭了,我就顺手抓起一把黄叶,骗小孩说:莫哭,我手里有糖。

    当你相信我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相信我后面讲的最高的至道,

    这就至道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因为,通常的人们常常误把自己的境遇认为真,而困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以,从能观与所观的角度来看世界,把能观与所观完全剥离开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所以,下面讲解的什么五行之类的,完全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来讲的,

    当然,这些五行什么的,与最高的至道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

    之所以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如果,脱离了能观与所观的角度来讨论的任何的事情,

    都是前题已经错了,即然,前题已经错了那与最高的至道当然就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只是,道家就是相信这些阴阳五行这类的东西,那正好用这些东西来骗骗那些道家的笨蛋。

    而达到取信于道家的目的。好了,继续讲解正文: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天有实际上是天地有的简称。

    五贼当然就是五行,这个大家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但是,此处却称五贼,这是为什么?

    当然,后面一句马上给出了答案:见之者昌。

    也就是说从头一句的观者,现在,已经降低到了见之者,

    那见之者与观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观者前面已经详细讲解过是:以自然之道静、观天地之道浸,丝毫没有半点个人的情志上的波动与评判。

    所以,观者当然不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来观三千大千世界,而是整体观,

    表面上看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芸芸众生,

    但是,此时只有一个能观者与一个所观,一个静、一个动;一个主体、一个客体。

    见之者正好相反,完全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从一个点来观察,

    如果是从一个点来观察,当然,就诞生了有一个我这样的概念,当然也就有了你、他、众生这样概念。

    观者当然不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来观,而是整体观,

    如果是整体观了,当然,也就没有了你、我、他、众生这样概念了。

    如是,没有了你、我、他、众生这样概念了,也就没有了所属这样的概念了。

    属性这样的词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了,因为,一切都是一,一也就都是一切,

    如果,非要定义,那只能用:存在,是,这样的词来定义一切了。

    那么,所属与所是,其实就是同一个了。

    这很好理解,比如,昨晚,你做了一个梦,梦中有无数的芸芸的众生,

    你就是那个观梦者,梦就是那个被观,你不能说梦中的某个部分,属于梦中的某个角色的。

    只能说梦中的所有,梦中的一切,梦中的所是,都是属于你这个观梦者的,

    所以,在梦中,所有与所是都是属于你的,而不是属于梦中的某个角色的。

    当然了,身在梦中的某个角色肯定不会这样认为,梦中的角色肯定会有你、我、他、众生这样概念了。

    所以,梦中的角色肯定会认为,这个属于我的,那个属于他的,等等;

    所以,在你看来,所属与所是,其实就是同一个了。

    但是,在梦在的角色看来,所属与所是却是有分别的,

    这样,观者与见者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观者当然认为所有看到的是属于观者的,所是与所属是没有区别的。

    但是,见者当然会认为,所有看到的有些是属于见者的,有些是不属于见者的,所是与所属是有区别的。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这个昌字,大家都知道文昌星

    文昌星在古代是科举星,文明之星,也有分析评判,兴旺发达等等吉祥的意思。

    正因为,在见者眼中所是与所属是有区别的,所以,见者当然要想办法巧取豪夺,获取最大的所属。

    因为,属性是见者的唯一的存在方式,

    当然了,如果是明抢,就要杀人越货,这样就太不文明了,

    而且,也不保险,说不定碰到个更历害的杀手,反而丢了性命,不如暗抢。

    暗抢就是考上科举,当上大官,然后,打着人民与国家的名义,为自己争得富贵与利益。

    这样做就显得理所应当,名正言顺了, 别人当然也不会阻止了。也没有什么毛病了。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所以,孔子在这里注解就是:'观我生',观民也。

    意思是说:看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上,为自己谋取些好处,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

    所以,表面上,人人都是喊着为人民,为国家,但是,实际上却是暗中为自己谋取好处,

    谁也不敢说,我当官就是为了要为自己谋取好处,哈哈。

    这实际上这就是偷盗贼的行为了,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凡是从观者沦落为见者了,那就马上变成了一个偷盗贼,这是必然的规律。

    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出发点的,而且,做事情的出发点也确定了这些事情的本性。

    也就是说,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有其思想的源头,没有任何的事情是没有其思想的源头的。

    见者所做的任何的事情都是从偷盗贼的角度来出发的,就算是做些为人民为国家的所谓的好事情,

    也是为自己换取某些利益,实际上也是某种交易:

    当然了,事情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能说明如果交易成功了,就是好的,

    如果,交易失败了,就是坏的,但是,本性上都是在做交易。都是在暗中抢夺。

    见者所做的任何的事情都是偷盗贼的角度来出发的,也就是说见者看任何的事情时候,都是带有了自己的情志,

    如果,看的同时带有了自己的情志,那么,就从观者沦落为见者了。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这里的心,当然就是指人们的情志。

    观看天地之道浸,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浸”本身是中性词,但是,一但带着自己的情志了,

    这天地之道浸,就变成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并且想要利用这样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了,这目的无非就是:偷盗,

    即然是以偷盗为目的利用五行的相生与相克,那么五行当然就变成了五贼。

    五贼在心,观者当然是无心之观,但是,一但是沦落为见者了,就是有心之观了,

    有心之观了,当然就已经是有了人我是非的了,就不是如实的实相观了,

    所有的人我是非不过就是一个所属的关系的变化。

    所属的关系之所以会有变化,当然,会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是,其本质无非就是偷盗的关系了。

    偷盗的关系当然就是贼与贼之间的关系了,

    天地之道浸,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只是清净、本然。

    是人们偷盗的念头,污染了它,创造了它的魔鬼面孔。那么五行当然就变成了五贼。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施行于天。当然也是指施行于天地,此后,这个世界从此就是以贼的方式在运作的贼巢了。

    前面说过,自从所属与所是有所不同之后,一切的运作都是以所属的关系的变动为核心开始运转了。

    天地之道浸从此不再是中性的了,一切的运作都是以所属的关系的边界的相互浸蚀为核心开始运转了。

    最明显的就是:现在是一个商品社会,一切都是按商品的所属来定义一切的人、事、物了。

    就算是最亲的一家人,大家各自的所属也是界定的清清楚楚的。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宇宙在乎手,这个手当然不是指真实的手,而是指你自己的选择,或者说:你要以什么样的角度来观。

    任何的时候,你都有两个选择:

    要么是充当观者,要么是充当见者,你不可能不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一个的。

    充当观者,就是没有情志的无心人了,充当见者,就是有心人了。

    万化生乎身。充当见者了,就会把身体当成单独的你自己。这样,你就以你的身体为中心构建起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了。

    当你没有身体了,那这个世界,对你而言,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这时候,你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就象你昨晚的一场春梦一样,到早上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梦境,也全然不知所终了。

    天性,人也;

    天本身是没有任何的属性的,但是,如果,你给天加上了属性,那就使你从神仙沦落为人了。

    人心,机也;

    沦落为人了,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各式各样的心就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永恒的机变。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明白了天道是什么,也能确定了人是什么。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前面讲解过,这个世界是处于永恒的机变中。杀机是这个世界中威力最大的机,也是这个世界的永恒的动力。

    天地人三机合发,这个世界的基调就定下来了。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基调定下来了,每个人物事就有了自己的属性,但是,有些属性并不能很容易发现,可以隐藏的很深。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前面讲解过:你就以你的身体为中心构建起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了。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表面上看,你眼前的这三千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其实,都是以你的身体为中心构建起来的。

    你的身体的九窍就是与这个世界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机。当然九窍也可以理解成:观看这个世界的眼目或者工具。

    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最要紧的是眼耳口三个窍,

    可以动静。控制好眼耳口三个窍,你就可以控制了整个三个千大千世界了。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当属性发生了变化了,就会发生了灾难。

    但是,把发生灾难的例子放在了在乎三要的后面,

    作者想说明,如果,身体不能看见或者感知这些灾难,那也就不能称为灾难了。

    真正的灾难的始作俑者,其实是身体的看见或者感知。或者说是身体的交流的工具。

    所以,身体才是最要紧的,纠正了你把自己误以为是身体了,这个错误后,那灾难也就解决了。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知道了,自己并不是这个身体了,就可以知道如何修练了,这样就是圣人了。

    引用老子的话为证: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再引用佛法为证:

    “不正见”;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佛法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只有一个不正确的见解:那就是身见,

    由于这个不正确的身见,引发了,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前面讲解过,观者与见者的区别:同样是身体,但是,观者与见者的角度当然不同。

    观者认为:所有的身体都是属于同一个观者,这些身体本身没有任何各自的属性。

    见者认为:所有的身体都是属于各自的、独立的、每个身体都有自己的属性。

    所以,由身见就产生了一个我,当然,也有了你、他、众生等等属性。

    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都是由身见引发的,

    边见:由于身见引起对于“我”这个概念生起断见、常见,称为"边见"。

    认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一个永恒的“我”,或者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 

    邪见:与“我”这个概念相联系的各式各样的见解都是邪见。

    戒禁取见:与“我”这个概念相联系的各式各样的行为,比如:执持不正确之戒律

    什么是不正确之戒律:只要是这个戒律带有“我”这个概念,就是不正确的戒律。

    见取见:建立在以上邪见所引伸出来的,推导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见解,都是见取见。

    所以,自从人类有了唯一的错误:身见,之后,人类社会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麻烦的问题。

    由“身见”就产生了威胁、恐惧、控制与被控制,奴役与被奴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且,这些社会问题是所有的政治体制,与思想学说,所无法解决的。

    可以不夸张的说,人类的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身见”所引发的。

    万化生乎身。就是在反复的在强调这个问题。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知道了以上的道理的并按着这个道理来修炼的人,就是所谓的圣人了。

    当然了,所谓的圣人当然还不是圣人,因为,行为上还不一定能做到啊,

    在佛法里面,把这类人划分为最初级的学佛人,称呼为:名子佛

    整天,佛字挂在口头上,整天读经、诵经,办法事等等人。

    天生杀机,道之理也。

    天本身没有任何的属性,但是,一但被人加上属性后,就必然会产生杀机,这是前面反复的讲解过的道理了。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天地、万物、人、这三样东西一但加上属性了,必然就变成了偷盗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为贼的关系了。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相互为贼的关系只要互相之间不要太过份,能保持为动态的平衡关系,也就能安定了。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能保持为动态的平衡关系,关键在于:食其时,百骸理; 动其机,

    食其时为什么要放在首位?

    因为吃才是偷盗的关系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整个大的自然界,其实,是由各式各样的食物链所维系着的,人类当然是在最顶端,

    一但某个物种食物链断了,就会影响到整个大自然的动态平在衡,

    如果,多个物种的食物链断了,整个大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食其时:

    吃的时机当然要把握好,

    如果,渔民不分季节的捕鱼,把鱼苗也都不放过,那么很快也就再没有鱼可捕了。

    同理,如果,羊吃青苗,那么,将来羊也就没有草可以吃了。

    整个大的自然界,如果任由这些动物胡乱的吃,当然,很快也就崩溃了。比如,蝗虫之灾。

    百骸理:

     骸就是指整个大的自然界中这些所有的身体,这些身体吃好了,得到了调理,不去胡乱的吃,胡乱的闹,

    就能保持住自然的动态平在衡了,

    动其机:

    吃的问题解决了,身体问题解决了,那动也得要符合时机,

    人类要懂得动的时机,懂得动的时机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与最低的损耗,

    否则,人类就是给自己不断的增加了麻烦,而造成灾难。

    万化安:

    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一切就安定了,

    再重点讲解一下: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作者把天地、万物、人、与盗窃的关系,上升为三才,

    也就是说明,盗窃才是这三者相互依赖的唯一关系,

    如果,没有了盗窃关系,那三才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后面提到了律历,律历是古代人赖以生存的工具,

    古代人靠律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种植农作物并收获农作物。

    春生是农作物吸收了春天天地间的生发之气。

    夏长是农作物吸收了夏天天地间的生长之气。

    秋收是农作物吸收了秋天天地间的萧杀之气。

    冬藏是农作物吸收了冬天天地间的收敛之气。

    这就是古代人盗窃天地之气来养活自己。

    再比如盖房子:古人通过对于泥土的加工与提练,生产出砖瓦,再砍伐树木做为大梁、窗户、门等等

    同理,人类的吃、穿、用、玩、都是盗窃万物的身体来为自己服务

    人类之间的关系更是盗窃的关系,只是,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大家自愿被盗窃。

    比如钱,就是相互盗窃的关系最明显的证明。

    以电脑为例:电脑厂家招集工人组装电脑,以钱为诱饵盗窃了工人的劳动,

    使用者又以钱为诱饵盗窃了厂家的产品,

    使用者又以钱为诱饵盗窃了软件工作者的劳动,

    然后,用电脑与软件组合起来,去盗窃了网上的信息。

    或者,用电脑与软件组合起来,设计出来新奇的产品,然后,用这些设计出来新奇的产品去盗窃别人的注意力,

    然后,就能获得更多的钱了。

    现代经济,简单的可以定义为眼球经济,

    能盗窃别人的注意力,就能得很到更多的钱。

    比如,那些小鲜肉拍一部片子的出场费就能达到了上亿元之多。

    再比如微信,淘宝,这些都是最吸引眼球东西,这些都为其老板挣来了许多的钱。

    当然盗窃这个词有点太难听,也可以把盗窃这个词改变成属性关系的变更。

    人类使用金钱之后,万物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转化成为属性关系的变更。

    五行之所以能称为五贼,就是因为,五行的生克流转能使其原有的属性关系发生了变更。

    前面也反复的讲解过,属性关系发生了变更就是盗窃关系。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人类知道盗窃四季的神奇力量,也知道盗窃泥土与树木的神奇力量,

    但是,却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也丝毫不知道,如果,所是与所属是同一个,那根本就用不着盗窃了,

    那种不必盗窃的观者的力量才是最神的啊,哈哈哈哈。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主要是指律历,古人对于律历应用来盗窃天地的力量,

    这就是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当然了,这些也都是见之者的境界,还是不足取的了。所以,在后面作者也都是持否定的态度了。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盗机既然是莫能见,莫能知。那为什么君子与小人都能得到呢?

    答案是,君子与小人得到的都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

    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就说明了,那些盗机都是见之者的境界,只有不神才是最神的。

    前面讲解的都是人盗窃天地万物的,那天地万物是如何盗窃人的呢?

    天地万物是如何盗窃人的在黄帝内经老子中有详细的讲解,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又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黄帝内经重点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君子得之固躬,君子知道了这些盗窃原理,用来养生,

    小人得之轻命。小人知道了这些盗窃原理,用来获取身外的名利,而轻忽了自己的养生,

    因为,这两者是不可兼得的了,

    如果,恬淡虚无了,就不可能机关算尽的去获取身外的名利了。反之亦然。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前面讲解过: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如果是赌死了一窍,眼睛或者耳朵,那么就会有十倍的功效,如果,赌死了三窍

    三返:是指眼(收视)、耳(返听)、口(希言)。那就有万倍的功效。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前面讲解过,人是有心的,心是生于物死于物的,

    观者本身是无心的,因为,一切都是属于观者,当然不必占有什么,

    但是,见之者却不是这样,总是想占有更多,所以,外物对于见之者来说,就多了属性关系,

    见到物了,就生起了占有之心了,但是,实相却是根本就不必占有什么,想占有什么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相法。

    是毫无意义的臆想,是一开始就把原本属于你的东西,当成了外物,

    所以,占有之念,从根本上讲是不成立的,

    因为,真实的情况是:一切都是原本属于观者,但是,见者是从一个点来看世界,

    所以,才误把整个世界当成了外面,如果,把整个世界当成了外面,

    这时候,所属与所是,就不是同一个了,那只有通过占有才能让属于自己生存下来。

    所以,见者的前题就已经是搞错了,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但是,见者却违反了自然之道,所以,见者所看的并非真实,当然是毫无意义的臆想,

    违反了真实之物,注定了不能恒长,因为,真实之物必然是恒长永久不变之物。

    所以,虚幻不实的东西当然就是无常之物,也就是说必然最后归于幻灭,所以,必然是死于物了。

    所以,心生于物,死于物,是其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时候的物已经有了属性的问题。

    机在目。这里的目指的是身体的窍,也是指用来看的眼目,但是,并不是特指眼睛。

    比如前面提到的手,也不是特指手。这些都是象征的说法。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会死于物,因为,身体的窍与外界交流沟通后,会被外界所盗窃,而发生属性的变更。

    也就是说,人如果是有窍与外界交流沟通那就是必死无疑的了。因为,误以为有个外界,前题就已经是错了,

    当然,窍与外界交流沟通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所在是人是有情志的,是情志的评判把世界当成了外物。

    前面也反复的讲解过,如果是人是有情志的,那就已经是沦落为见之者的境界了。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这句就是告诉你,如果,你是无恩的,也就是无情志的,这样,才是最大的恩。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至乐性余,一但你喜欢什么,偏爱什么,就是在给自己增加了多余的属性,

    发生属性的变更之后,那你就是被盗窃了,

    至静性廉。至静的你,当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了,呆呆的静在那里,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已经是讲解的很清楚了,

    至静就是要保持中庸,中和,中正,中中中中……

    不要喜欢什么,偏爱什么,不要有比较,不要有好与坏等等对立的概念。

    廉就是少的意思,不要给自己下任何的定义,尽量减少自己的属性。

    也就是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著而生其心。

    一但你有所著,你就被盗窃了啊,哈哈哈哈。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盗窃的关系表面上看着是非常自私的,但是,用起来却是最公平的。

    只要你能保持住至静性廉,那么你就是在盗窃天地万物之气了。天地万物也皆是属于你。

    为什么道家的人有的会有神通?就是因为,他静下来了,没有把外界当成外界,

    《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就是在讲解这个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关键点当然就在于谁归属于谁的问题上了,

    如果,天地万物全部归属于同一,当然,也就没有任何的问题了。

    虽然,同样是相互浸蚀,但是,却是中性的,可是,如果,一但加上归属的问题,那就成了盗窃的关系了。

    之所以会加上了归属的问题,当然是首先把身体看成了我的身体,他的身体,某某的身体等等。

    身体有了归属之后,当然,与身体相关联的那些所有的天地万物也就有了属性的问题。

    能让身体与外界相关联的当然是身体的那些窍,那些窍就成为了评判属性的工具,

    但是,如果,让那些窍也变成中性了,不去评判属性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就是讲解的这个问题。

    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鸟之所以能飞翔是因为有空气为依托,

    同理,生与死是相互为依托的,恩与害也是相互为依托的,

    也就是说:好与坏是互为前题的,

    至乐性余,你得到了乐,你就是被天地所盗窃,

    至静性廉,你得到了静,你就是天地的盗窃者,

    一报还一报,这是最公平的交易了。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前面讲解过:好与坏是互为前题的,一味的追求好,则更彰显了坏,

    所以,愚人才会一味的追求好。而我追求的是明理,探求这个哲理。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人以思虑、评判、期望、一味的追求好。

    而我却放下了思虑、评判、期望、这些个人的情志。力求让自己变成中性的。

    如果,以个人的思虑、评判、期望、一味的追求好,那无异于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自然之道静,所以,你根本不必去思虑、评判、期望、这些都是多余,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相互浸蚀是天地之道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阴阳相推、阴阳相胜。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自然之道之所以不可违,因为,你本就是自然之道,你本就是那个唯一的观者,这是你的天性。

    你最终根本就无法违背你的天性, 最终回归到你的本性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这个最终与时间因素无关,只是在阐述真理实相而已。

    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道家修练把人分为先天与后天两部分,

    先天部分是指: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那部分,后天部分是指:有时间与空间的那部分,

    道家修练的总的原则就是:后天返先天    

    无论是什么样的功法或者丹法道家修练的目的只有这一个:后天返先天

    而律历是用来描述日月星辰的运转的,完全是在解析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的。

    而先天部分是指: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那部分,当然是律历所无法描述,所以,律历所不能契。

    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先天并不是指在时间与空间的之先,当然也不是指你出生之前。

    而是指:当你的情志没有受到属性的污染的那样的状态。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这里就是在讲解那种:情志受到属性的污染的那样的状态与情志没有受到属性的污染的那样的状态的比较。

    这里并不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指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才好。不能放任自己的思绪受那些污染。

    因而制之至静之道,一个制字,就是强调了这一点。同样的,至静性廉。也是指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才好。

    所以,制之至静之道,与至静性廉,仅仅是指你在当下,那清净的没污染的一念而已。

    再强调一下,全人类只有一个先天, 并不存在你的先天,我的先天,这样的个人的天。

    前面反复讲解过,只有一个观者,也只有一个所观,在这时候,所属与所是是同一个。

    一但,所属与所是不是同一个了,就已经沦落为见之者的境界了。就进入了一个盗贼的世界。

    所以,要做的当然是要从盗贼的世界进入到清净的世界。

    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就是,反复的在强调这一点。

    道家的供奉的是三清,就是在反复的提示:要从盗贼的世界进入到清净的世界。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这句是在讲解后天,一但,沦落为见之者的境界了。那就是属于后天了,

    虽然,后天表面上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各自独立行事,但是,实际上,其实,也只有一个后天。

    这一个后天,就如同一个大大的容器,缤纷万象在其中生生不已,

    但是,这样的缤纷万象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律历所能契合。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在这样的缤纷万象其实是暗藏了种种明偷暗抢,巧取豪夺,机关重重。

    所谓,进了贼巢,那也是由不得你了,你也必须成为贼才能生存下去,

    只是,什么时候选择退出贼巢,选择权永远的的在你手中,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宇宙在乎手,就是指你的选择权永远的的在你手中,

    你选择哪个宇宙?贼巢VS清静

    万化生乎身。那如果选择了清静,那就从关闭你的情志入手吧。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所以,道理非常的简单明了,只是,做起来要持之以恒才能彰显出效果,并不容易的事情。

    不经受训练的心,是无法成就任何的事情的,所以,必须要训练自己的心才行的了。

    好在,现在,有了天下第一的奇书《奇迹课程》不仅仅是教授理论,更侧重的是训练,每天一课的训练。

    三百六十五课的训练,最终,肯定能让你返回你的本原,回归你的真性。

    《奇迹课程》有许多QQ群,微信群,加入这些群,不必花一分钱,就会有许多的资料供你学习,

    当然,更有许多高超的老师,无偿的帮助你,童鞋们,行动起来吧。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你的所学为阴,你的行动为阳,如果,能占据了主导,就能明明白白的进化为象了。

    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选择你的人生的方向,非常的重要。

    方向错了,则永远的沦落在贼巢世界中,永无出期了。

    阴符经已经是讲解完毕,阴符经的道理非常的简单明了,修练起来也非常的容易,仅仅就是你选择观者还是见者。

    其实,修练的功夫,与做什么,说什么,什么工作,毫无关系,

    因为,选择观者还是见者,在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任何的不同,

    只是,自己心里面清楚而已,更不必找别人验证什么,也不必向别人显示什么。

    这样的修练的功夫,就称为:阴符,

    虽然,在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任何的不同,但是,在暗处实际上已经是在累积你的功德了。

    古人说:功不唐捐,只要你肯下真功夫,自然就能羽化登仙,白日飞升。

    当然,对不信阴符经的人来说,也只能是哈哈一笑了,毕竟,这是以信为基。

    但是,能一直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却并不容易。

    之所以做不到,完全是因为一“观”字的问题:

    那就是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这三句话就是在讲解:愚人、人、我、三者的价值观的不同。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愚人所探求的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价值观。

    我以时物文理哲。我所探求的是宇宙哲学,宇宙最终的意义。以宇宙哲学为我的价值观。

    人以愚虞圣,人以思虑、评判、等等情志来揣度圣人。以圣人的情志为价值观。

    我以不愚虞圣;我却不是以思虑、评判、等等情志来揣度圣人。也不以圣人的情志为价值观。

    人以期其圣,人期盼自己成为圣人,

    我以不期其圣。我却知道,我本就是圣人。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这句话,才是双方的价值观的最大的区别:

    愚人、人、都是通过学习自然科学,把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我却知道,如果,我不去成为一个观者,那后果就是: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前面反复的讲解过:

    虚幻之物,注定了其无常的属性,自然是: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唯有成为真实的观者,才能永恒。

    这就如同印光法师常常强调的:

    要把修行当成“如救头燃。”般的紧迫,要随时把死,挂在心头。

    不要等死亡来临的那天才想起修行这回事情。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这才是修行者与不修行者之间的价值观的区别所在。

    现在, 《阴符经》你已经是得到了,能不能得益,全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将来,一口气上不来的时候,以后,也许要再历经百千万劫后才能再得到《阴符经》了。

    生生死死的轮回之苦,就如同:沉水入火,自取灭亡。一样反反复复的重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阴符经》全文白话原味直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rc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