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如何对孩⼦进⾏⽣命教育
不知不觉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已经持续到了第⼆个年头,在这段因为疫情⽽停滞的⽇⼦⾥我们见证了英雄逆⾏。甚⾄有的⼈还承受了亲朋离别。这让我们很多⼈开始重新思考⽣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不只是我们,孩⼦们也该正确地⾯对这场“⽣命保卫战”了。
早在去年2⽉疫情刚刚得到缓解之时,教育部办公厅、⼯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就联合印发《关于中⼩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命教育和⼼理健康教育,⿎励学⽣锻炼⾝体、开展课外阅读。教育部有关负责⼈就“停课不停学”回答记者问时也提到:特别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理健康教育。
这也是近年来教育部公开⽂件中⾸次提到⽣命教育,这说明⼀个个逝去的⽣命,⼀天天变化的数字,既让⼈痛⼼揪⼼,也让⼈反省反思。其中⼀个必不可少的反思是,我们该如何对待⽣命?我们该如何对孩⼦进⾏⽣命教育?
引导孩⼦认识⽣命、珍惜⽣命
认识“⽣命”:打破未知,消除恐惧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打破未知。什么是冠状病毒?怎样传播?带着孩⼦⼀起关注新闻,查阅资料等等,⽤简单易懂的语⾔或其他⽅式,让孩⼦认识这⼀切。
敬畏“⽣命”:爱护动物,尊重⾃然规律
对于这次疫情,国家卫健委⾼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院⼠曾表⽰:从各⽅⾯的初步流⾏病学分析,病毒通过野⽣动物传到⼈,是⽐较⼤的可能。病毒的滋⽣极有可能与⾷⽤野味有关。野⽣动物是⼤⾃然的⽣灵,我们对其应怀有⼀份敬畏之⼼。与⼤⾃然和谐相处,绝不任意杀戮和⾷⽤野⽣动物。
珍惜“⽣命”:保护⾃⼰的健康和安全
⽣命只有⼀次,我们⼀定要珍惜。⾯对肆虐的冠状病毒,科学的应对⽅法是什么?对这⼀关键问题,家长要带着孩⼦⼀起接受权威的指导,积极防治。同时,⼀定要让孩⼦明⽩,健康的⽣活习惯和⾝体锻炼的重要性。⽽对于⼩动物,⽆论是宠物还是野⽣动物,都要谨慎对待。
引导孩⼦正确看待⽣命、守护⽣命
2019年3⽉12号江苏9岁男孩因撞坏学校玻璃怕被惩罚,便跳楼⾃杀⾝亡;2019年3⽉28号,四川雅安三名14-16岁未成年⼈为抢夺财物杀害48岁⼥店主;2019年4⽉17号,上海17岁男孩因不满母亲批评跳车后⼜跳卢浦⼤桥丧⽣;2019年9⽉8号,重庆三名初中⼥孩因学习压⼒太⼤⼿拉⼿从18层楼跳下。为什么孩⼦们把“⽣命”看得那么轻?为什么死亡成了孩⼦们眼⾥抵抗家长、⽼师的⼀种⼿段,或逃避问题挫折的⼀种退路?
国⼈对死亡的⼼态主要还是害怕和忌讳,这也是⼈之常情。现在有⼀种倾向总是说⼈们对死亡很⽆知,渲染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甚⾄使⼈们形成⽣命教育就是死亡教育的观念。每个⼈的⽣命都是有限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命的世界,关注⽣命本⾝的学问,活得精彩,活出价值。⽣命教育应该指向幸福,⽽不是死亡;⽣命教育应该指向所有⼈群,⽽不是少数问题⼈群;⽣命教育应该在每⼀天,⽽不是只在清明节才想起。
青少年整体上是热爱⽣命的,尤其是⼩孩⼦,⽆忧⽆虑,对⽣命有天然的热爱。但学⽣遇到⽣命困顿和挫折⽽不懂得如何处理从⽽造成⽣命悲剧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发挥作⽤。
⽐如说疫情后,孩⼦再次上学时,对孩⼦说:“爸爸妈妈要上班啦,宝贝你也有任务,要回幼⼉园了,真是太期待了”。对孩⼦要给正⾯动⼒⽽不是负⾯压⼒。开学第⼀天,家长把孩⼦送到班级门⼝时,不要把孩⼦的哭闹看得太严重。您要明确告诉孩⼦今天⼀定要⼊园上学。这样孩⼦的注意⼒就会被同学和⽼师转移开。家长们还可以对孩⼦说:“班上的⼩朋友们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你可以上幼⼉园问问他们”。这样,⼩宝宝也会有兴致想去幼⼉园找其他⼩朋友玩,玩的过程中他就会感受快乐和⽣命的美好。
正确地引导孩⼦,他就会认识⽣命的美好,热爱⽣命的顽强与坚韧,热爱⽣命的神奇与丰富,热爱⽣命的善良与美好,向着明亮那⽅。
没有⼈喜欢新冠疫情,但是这种天灾⼈祸往往能给⼈类带来深刻的教训。从灾祸中学习,带领孩⼦认识⽣命的意义与价值,增长⽣命的智慧与能⼒,⽣发⽣活的爱意与柔情,改变⽣活的⽅式与习惯,以⼀种更健康、更平和、更挺拔的⽣命姿态存活于天地间,则是我们在灾祸中的另⼀种救赎。这也是我们对孩⼦最好的⼀种⽣命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