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想法
大数据之怪现象:个人隐私和科技生活之间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

大数据之怪现象:个人隐私和科技生活之间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

作者: 剪字木兰花 | 来源:发表于2017-09-11 12:57 被阅读0次
大数据之怪现象:个人隐私和科技生活之间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

夜华用结魄灯的火焰点燃素素衣物,期望结魄灯在收集到方圆千里素素的气息后,能“结”出一个素素,即使是复制品,也好过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痛苦。情深若此,实属……

停!先等等再感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这结魄灯的原理好生熟悉:通过收集海量信息,分析处理,最终形成终极版用户画像,岂不是现在火的不要不要的大数据应用?瞬间对《三生三世》更加刮目相看了。

诚然,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克隆出一个人,目前还是只能靠脑洞,但是大数据得出用户画像,却已经普及。想想电商的商品推荐,新闻媒体的消息推送,金融机构的优惠促销,是否都和自己某种活动密切相关?比如买了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它就给你推荐《李银河自选集》;不小心点了一条八卦消息,于是明星的奇闻逸事便纷至沓来;在银行申请了房贷,没多久,装修分期、车贷分期的短信就时时问候。其实,这就是根据用户过往的消费倾向、兴趣爱好、行为活动等数据,来给用户“贴标签”,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主动“迎合”。可以想见,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算法准确性的提升,用户会越来越觉得,网络比自己还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买房的时候,我用信用卡刷了首付,没多久,银行开始给我打电话,说可以分期还款,现在办理有优惠哦。我说不用,过几天,另一银行打来了,同样的套路。还有装修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等。银行知道我姓甚名谁干了啥我不奇怪,毕竟用的人家发行的信用卡,但是其他公司也知道的一清二楚则不免心生不悦。明知必有某一环节或者某一方泄漏了信息,却也诉求无门。前不久的顺丰和淘宝数据之争,争的明明是你我贡献的数据,却又和你我没半毛钱关系,是不是有点啼笑皆非?

欧美的三方支付没我们普及,一方面是他们信用卡的普及深度、广度和时间跨度,均超过国内,以信用卡为支付手段已经深植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发达国家更注重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我们有这么一句古话,事无不可对人言,似乎自古以来,有秘密就是见不得人的。不瞒你说,我也有这思想,至今收到的微信内容,还是直接显示在锁屏界面上,旦图方便而已。可是,这是我的选择,只要我不乐意了,就可以取消“通知显示消息详情”。然而,我们在第三方支付、电商和快递平台留存的信息却没得选,不仅是你的姓名银行卡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还有你的消费行为,甚至性格特征。我们无权、也没有能力干预自己的数据。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隐私问题不看重,很大程度是因为还没有感受到被侵犯。试想一下,你在网上买了些“不可描述”的产品,然后某天挤地铁时,想shopping一下,结果商城首页赫然是一些激情四射的宣传图片,以地铁上的人口密度而言……记住,千万别抬头。又比方说,自己用私房钱瞒着老婆买了点贵金属投资,结果理财公司电话频频想起,这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可是不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这是我们的权利。可是企业不管这些,他们关注用户画像、关注精准营销——就怕你没动作,只要你敢动,我就敢推销。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精准,或者说精准的不要那么明显,让人感觉受到了监视。

当然,每个人对隐私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人行踪飘忽,觉得被记录行驶轨迹是侵犯隐私的行为;有的人私生活丰富,认为被记录医疗信息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忽略隐私的保护,至少应该有通用的底线。比方说,数据谁来保存,保存多久?数据的用途界限是什么?数据脱敏的标准是什么?

数据保存。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得数据者得天下”(当然必须得物尽其用)。各大企业对数据的抢占、争夺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监管却处于空白状态。那么,是否可以成立类似于银监会、证监会的“数监会”,来监督、管理和确保各类组织对数据保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且严厉打击一切非法占有和倒卖数据的行为。一旦有组织需要保存个人数据,可能就需要在“数监会”备案、申请牌照,接受审查和监管,而且数据的保存有一定时限,超过之后需得重新申请。时限设置主要是企图保护每个人的成年往事,也是对过时数据的一种清理。

数据用途。“数监会”还得制定数据使用规范和准则,将数据分为纲、目、科,或章、节、条之类,按照类型、层级明确应用范围。大致类似个人医疗信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行车轨迹只能用于刑侦等等。当然,“一刀切”是为下下策,上上策自然是事无巨细:比如,“不可描述”的商品信息不得用于页面显著位置的宣传,男士理财信息的推销只能在上班时间进行——防止私房钱被老婆发现。只是如此程度的细化,怕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

数据脱敏。“数监会”需要明确一系列数据脱敏要求,尽可能地模糊处理个人敏感数据,才能最有效地拓宽数据使用范围。这可不是一项轻松的活,模糊处理过了,信息含量少,用处不大;模糊处理程度不够,单个领域内的数据或许可以保密,一旦多个领域的数据一结合,破解个人信息就不是那么困难了。如果不好理解,想一想人肉搜索,即使在网上用了不同的用户名,但是只要特征有交叉,网民就能把你扒出来。这项手工活,其实机器更擅长。

单是以上这三个问题讨论起来,都得是一场口水战,什么观点、角度、立场都可以先放一边,仅仅巨头们对自身既得利益损害的担忧,都会引发旷日持久的不休争论。

隐私保护和生活便利之间需要寻得一种平衡,既能享受大数据分析带来的成果,也要尽可能让人感到生活安心。知易行难,任重道远。我们“奉献”着自己的信息,为大数据的发展而“无私努力着”,这或许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要求逆势而为,收回自己的所有信息,只希望时代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积极行动起来,至少让我们看到你在努力,而不是沸腾着我们的数据是否属于谁,冰冻着我们的数据能否属于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数据之怪现象:个人隐私和科技生活之间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tf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