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理解详略安排材料的妙处。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词语之妙。
本篇课文分四个课时学习。
第一课时,先阅读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主角都是“小人物”,引导学生学习平凡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明确本段缘的重点是要注意从文章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在学习每一单元前,明确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老师和学生都做到心中有目标。然后进入本文学习,简单复习鲁迅及代表作,介绍《朝花夕拾》的成书背景,讲解重点字词。请同学梳理与阿长有关的事件(这个任务已经作为前置任务放在早读中了),先让一个学生梳理,其他同学补充。
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的线索:明确本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事件的,在此基础上,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通过事件的解读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充满着对阿长的怀念、愧疚等复杂情绪。
第三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演读“阿长切切察察”“阿长在新年让我讲吉利话、喂我吃福橘”“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等片段,感受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体会作者的用词用语之妙。学生的表演很棒,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了一些细节,比如小鲁迅在得到压岁钱时,一边数钱一边盘算明天要买的东西;比如添加了阿长买《山海经》的不易,以及小鲁迅得到《山海经》时“阿妈阿妈”叫个不停地激动和喜悦……通过演读,同学们对阿长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分析两次“伟大的神力”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第四课时:主要完成“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这个教学目标,在早读时,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任务,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学生的展示加上老师适当地指导。经过分析,学生了解童年视角时,作者运用“谋死”“憎恶”等词语,并运用夸张等手法,充满童真童趣,写作时的回忆视角一方面饱含了作者对阿长的回忆、怀念、感激、同情等。(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祥林嫂》,穿插鲁迅当时的境遇,进一步理解阿长的苦难、不幸以及阿长给鲁迅童年带来的温暖和鲁迅对阿长的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