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家的年味(一)

老家的年味(一)

作者: 天堂天涯客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21:10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新冠之后,不曾回家过年。

    安家千里之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越是拖家带口之后,每一次回家也甚不易。有句话说,十八岁离家后再没见过故乡的春夏秋。冬,其实也并不易见。

    年味,是烙印在中国人童年的记忆里,是从前的美好时光,是远离家乡后的牵挂。

    老家,在浙江中部的小城,五金为业,遍地古樟。幼时读书,老不懂何为江南,那么美好,那么温柔,待大了离家,不曾想,离开的就是江南。

    幼时家贫,但年味一直不缺。冬天到了,印象最深的是家里做酒,什么时间做酒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偶尔哪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桌子甚至地上铺着满满的糯米饭,散发着缕缕热气。午饭自然不用另外准备,只有备好红糖或者白糖,放开肚子,挖一团糯米饭,蘸上红糖就是美味。吃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要任何其他配菜,管够管饱。吃够了,老妈还会另外留存一份,用锅装好,留待晚饭继续吃。待下午上学时,会看到妈妈正不断地把红曲洒满铺开的糯米饭。总忍不住会问,妈,晚饭还有不。“有有,给妞妞留着呢。”加了红曲的糯米饭就不能再吃了,会装进洗赶紧的大陶瓷罐子,密封,等待时间的酝酿,来年开封时,酒香四溢。有时拿不准可以开封没,爸妈会取一根软管,插进酒罐,偶尔让我在这头吸上一口气,放开就会看到潺潺的红色米酒流出,老爸用勺子装上一口,一吧唧,嗯,还得再放放,嗯,不错,可以了。偶尔我吸气重了,呛了一口,哦,辣辣的酸味!家里做的是米酒,就是江浙的黄酒,估计和绍兴花雕的工艺类似吧。

    之后是碓年糕。爸妈把提前把糯米、精米按比例配好,一般要做个一二百斤,然后泡水三两天。经常是冷冷的时候,有时还飘着雪花。傍晚时光,路灯初亮,爸妈担着几箩筐的米,到年糕店里,给师傅做年糕。年糕店生意很好,人很多,吵吵闹闹的。经常排到时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了,这时,我们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带上红糖等着。准备好担架一样的小席子,等着自家的米上锅蒸,等着自家的年糕从机器里长长的流出来,看师傅快速地切成一条一条。这时,趁热,就需要把年糕一条一条地摊到席子上,晾干。大人忙碌地晾着,小朋友们前后左右跑着,饿了,就拿一条刚出的年糕沾点红糖大口大口的吃上。偶有大人不在的孩子,也不要担心,自然有相熟的大人招呼着,来来来,我家的年糕刚出锅,先吃上。摊好之后,差不多十点多了,我和姐姐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夜色回家。睡下后,是爸妈半夜起来,从店家那把晾凉的年糕一条条的收好,整理成一饼饼,放回箩筐里,挑回家。

    再接着,该是做炸炸了。有虾片,米沙等等。这时一般放寒假了,爸妈生好煤球炉,架好热锅,烧好热油,一勺一勺地过油。我们就在旁边,看着小小的虾片,在热油里瞬间变大,兹拉兹拉,浮到油面,又看老妈用捞勺捞起,放到喷里晾干。经常等不及晾干,虾片已经到了我们嘴里,肚子里。老妈也不着急,偶尔打趣几句,一般也不拦着,东西还有的是,等吃够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年货了。姐姐们大了,会接过妈妈的捞勺、筷子和围裙,边聊天,边炸起来。等做完了,我和姐姐们就着那煤炉的余热,烤着棉鞋,看着书,聊着故事,现在想来,甚有那围炉煮茶的味道,不过,我们围的是煤球炉巴了。

    家里对联是爷爷写的。大大的红纸铺开,切好大小,爷爷大笔一挥,写了一对又一对。老爸老说,我们家这么多读书人,让小读书人们写对联吧。姐姐偶尔会露一手,而我,羞于字太差,总是一溜烟就跑开玩去了。临近过年的时候,经常吃火锅,家里有菜地,菠菜、皇帝菜、红菜,一篮子一篮子的吃,以至于后来,离家后,在外吃火锅发现菠菜几根叶子几根叶子的吃,甚是不适。

    年关到了,年夜饭后。一家5口,就是打牌的时光,就着瓜子,数着票子(压岁钱),一家人打着三打二。大姐属于稳扎稳打型的,我属于不懂牌横冲直撞经常当庄家,而二姐,不居功,不坐庄,经常就是当狗腿,然后,打牌结束一结算,总是二姐赢得多,我输得多。这会儿,爸妈会说,哦,今年又是老二财运旺哦,我则在边上抹着眼泪亏钱伤心。奇怪的是,二姐的财运一直旺,多年以后,也是她家最是多金,我还是只能悄悄在编书哭穷着。

    岁月留下的都是美好,略去了从前父辈的窘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家的年味(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vp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