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一直都很想去重庆,那几乎是位居我旅游清单榜首的一个城市。
关于这个城市我有很多幻想,我莫名地觉得我会在重庆找到一种共鸣——不知南北的独特性。
北方就是北方,南方就是南方,而来自江苏每次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江苏人,对于南北的尴尬界定,早就腻了。
去年七月的时候本来打算去,可是查了天气预报发现,重庆在未来一周都会下雨。下雨天的出行实在扫兴,于是改去了青岛,重庆就成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地方。
这种明明近在眼前却无法实施的待办事项,就像路边高冷的小花猫用松软的尾巴扫过你的掌心,然后还没等你回过神来,撒开腿就溜得老远。
好不容易捱到今年的假期,终于去了。可实际上,我只待了两天就回家了。
太喜欢一样东西,以至于时间久了,就忘了喜欢的初衷是什么了。
我已经不记得最初的时候,我被这个城市吸引的理由了,是美食还是美景,是色香味还是腔调,不记得了。
要说美食,其实我吃不了辣。即使学校的粤菜有时过于清淡,想来点辣的开开胃,也并没有锻炼出我吃辣的本领。
倒是回家的那一晚,先到了苏州,在苏州的餐馆里吃到了家乡菜,熟悉的甜口,这才算得上是我心目中的美食。
要说美景,去重庆之前刚去的云南,天气晴朗、山水无限,住在洱海边,大大的落地窗,那才叫沁人心脾。

由于云南更偏向古镇氛围,都市气息并不浓郁。所以到了重庆以后,住在市中心,还打算逛个街。
当地的司机也说,那里(市中心)就是最繁华的地方,一般想逛的牌子应有尽有。
结果逛了几家商场,竟有些冷清和寂寞,那时特别想逛回上海的南京路。
好像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我不知道要如何重新定义我印象中的重庆。也许是离家太久,脑海里也总是把家乡拿出来比较,面前的一切都觉得索然无味。

这算不算是一种幻想的破灭呢。人生的幻灭又何止这区区一处呢。
期望很容易变成一种负能量。之前在聊到有关压力的话题时,一个同学就说,他感受到的最大压力,就来源于周围的期望。
最近追剧的时候,学到一个新词:掉皮。在剧里,它的意思是自己的某个想要隐藏的行为被公开了。
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幻想中的事物不断美化修饰,穿上皇帝的新衣,沾沾自喜。
比如在高三班会课,斗志昂扬地宣布自己的高考第一志愿的时候,谁知道那个学校是八人宿舍呢,谁知道不同地区的人之间,会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理想在现实面前掉皮了。
一个城市留给我的记忆,本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它不该被脸谱化(重庆成都=吃火锅?香港澳门=购物?)。
一件事物或一个人,在你真正了解之前,也不应该草率地被打分、被定义。
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就持有的过分幻想,是太过自私的绑架。我之所以会对“我所期待的”重庆感到失望,正是因为这个。
我想,我应该会再去一次,放下所有主观的取向与期待,真正走进去一次。
就暂且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浪的灵魂吧。
Date-1905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