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布鲁纳文化教育观
第五章 对他者心灵的理解与解释

第五章 对他者心灵的理解与解释

作者: 月流瓦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1:16 被阅读0次

    对他者心灵的理解是诠释。因果解释和意义诠释两种取向不可化约,理解自己心灵和他者心灵上两种取向不能相合。因果解释取向目标所要揭示的是使我们能辨识一种心理状态的必要充分条件。如下视丘扁桃体是辨识脸部情绪表情能力的生物基础。

    诠释的途径则是事发之后,有赖于脉络的,因此具有“历史性”。一种合理性的诠释不排除其他诠释

    两种取向用哪种由学习对象决定。人类有些行动被认定是受意义中介的影响,属于诠释范围,根据古典经咒,我们无法用因果解释处理意义问题。

    年鉴学派把心态研究标举为中心使命。包括任何年代任何地方的人所相互生成的心灵究系何指。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如何不断改变其理论。儿童心灵的理论对他们的语言习得十分重要。

    持有特定心灵理论,有预设着他人持有特定心灵理论,默识的预设:默识无需言明但自己知道。预设,预想。默契,心灵相通。

    默识的预设会引导我们交互主体性的行为,而理论则在事实之后为我们提供可对该事实作明确描述计算的方法。

    预设会引导我们和他人之间无反思的互动,而要能精熟此类预设,也许就像我们的语言学习一样。此两者都要高度依赖我们对文化之当时当地脉络,甚至其微观脉络的参与。

    思考是思想之流的体验,其中连续不断的内容是由偶随的连接将它们串在一起的。思考是一段段空白,我们想起了什么就是把空白填满。

    解释和诠释是互补的相关联的,为阐明人的文化能量,我们可用另一条通过因果过程的途径为参照。心理学领域,探测心理过程,像是对许可之延宕的容受量;而在文化习俗方面,我们则寻找可能会支持这种延宕的社群公共仪式。前者是解释性的,后者是诠释性的。

    诠释与解释不能相互化约,解释不欲穷尽诠释,诠释也不能穷尽解释。这两种取向在基本面上互不相同,在知识追寻上扮演着不同角色。

    真正需要解释的乃是儿童开始努力于诠释他们自己所讲的话、所做的动作。我们已经提示过心理学者应把诠释看成一种文化的观看方式,不只是一种心理器官的功能,而是人在世界中的动作组型,儿童可能早已经参与其中的动作组型。然而,我们也提到这些社会互动的组型最后绝对需要一组我们所能用到也吸引我们使用的概念来解释,那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包含在儿童对于种种概念之获取、精练、重组等过程中的概念。

    诠释的三个特征:

    一 在做诠释的时候,所有的叙述句(包括关于其他人的以及他们的心灵的)都被视为我做出该句时的视角有关,我们对于他人所说的话的意思的理解是依我们把那个人看成是朋友敌人还是陌生人而定的,然后这些关系身分的字眼是什么意思呢?那又要看我们所生活的次社群中是怎么用这些字而定的

    二受试者说什么话,会依参与与这次对谈的人如何理解问话者和回答者之间的关系而定。附和于文化对心灵理论的论述模式。

    三 一个人所说的任何话都要仰赖于论述所置身之处。

    总 心灵和视角 论述 脉络相关

    人到底会如何在重要的心里形式之中,进一步构建它的意义,将极端仰赖于人所属的文化如何辟建其中的互动场域,有人将之叫做符号市场,就是儿童在能够灵活运用他的文化典律之前所必经的境遇。而我们对此实在需要更多精研

    研究表明,很多行为是可以用因果律,解释的,就像扁桃体和面部识别的关系。但面临特定处境的时候,如何反应,必然仰赖女人所属的文化如何辟建的互动场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五章 对他者心灵的理解与解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n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