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宁高宁直播笔记2017-10-24

宁高宁直播笔记2017-10-24

作者: 马里奥23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21:22 被阅读0次

    比如我读书的时候,我跟老师去学习,我就发现,如果这个老师讲得比较快,那我可能跟不上。我上课基本上就是记个笔记,我在清华学了两年理工科,后来到经管学院学了三年的经济,我们的课用的数学仅次于数学系。

    上课老师又很认真,我们那时候50分钟的课,如果教学一改革,压缩到45分钟,老师拼命写。我的能力大概就是记个笔记,我今天带了一本笔记,当年记得比较粗糙,后来就没什么笔记了,后来都是我自学笔记,因为我逃课了。那时候清华早上6点半喇叭就响了,新闻联播要起床,很冷冬天,我觉得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我就想,为什么要起来呢?起来以后抄个笔记,我不如回来以后抄同学的。

    这个老师要讲得慢也有问题,我觉得会溜号,我看书可能效率更高。所以,这是为什么我要到得到尝试开课,因为互联网时代到了以后,教育的春天真的来了,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既有的学习习惯去学习,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你为什么花时间到清华坐在教室里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学习呢?

    一般来说,我是9点到夜里一点效率最高,早上我可以多睡一会。他们帮我点个名,我很从容的8点钟起来,没有饭了,就到图书馆看书,最后一个月去补课,通过抄同学的笔记,自己去读书,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下来的。

    一般来说,我是9点到夜里一点效率最高,早上我可以多睡一会。他们帮我点个名,我很从容的8点钟起来,没有饭了,就到图书馆看书,最后一个月去补课,通过抄同学的笔记,自己去读书,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下来的。

    我现在觉得我的学习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有它的好处,当然也有它的弊端。弊端就是我现在学东西按部就班的节奏不行。但是你如果让我快速学习什么东西的话,我能力会是比较超常的。一门新的东西我通过很快的方法,一会我跟你分享,你可能会懂得架一个大的架构,在下面找细节,这些东西的能力会偏强。

    因为我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我就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来上课,当然学生还是应该来好,因为你要靠内容吸引他。他觉得我听你的东西,只有在课堂上有,我自己找书看找不到,他可能就会来了。所以我觉得学生拿这事调侃我,就引出一个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叫学习的逻辑。

    我不知道大家看得清看不清,有三个圆,最外的圆叫信息,这是我的定义,不一定对,供你参考。确实我喜欢这样说话,因为每个人各持己见,我没有任何强迫别人接受我思想的想法和意思。外面是信息,中间那一圈叫知识,最核心的一圈叫能力,大圆是信息,先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再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的逻辑。学习就干这么一件事,就是把很多信息拿过来,变成知识,再把知识中的一小部分转化成能力。

    外圈的信息,所有人创造的知识,所有人创造的文字,所有人创造的垃圾,都叫信息。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媒体横行,信息里面垃圾巨多。总而言之,这个信息是别人创造的,这个知识是别人的。

    学生在校期间要分专业,那个专业的老师、专业的教授,教育部教委他们有一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他们就会每年或者几年调整专业里面的课程目录,然后觉得这个专业的学生要去掌握哪些知识,你在校期间就按照这个知识去上课。

    这些知识都是死的知识,有一天你可能工作了,你会把其中一个知识激活,因为你用到了。有的知识你忘记了,但目录还有,存在哪个地方你知道,你把这个知识找过来,工作中再用一下又激活了,激活的知识就渐渐变成你的能力。

    所以我们写论文,老师写评语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写鉴定的时候写到该生具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准予毕业。这个就是从知识到能力,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力。

    信息到知识到能力,这是传统的专业教育一路下来的。原来信息圈里面大量是专业人士提供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靠谱。现在我个人觉得信息太多了,而且信息杂陈,太多假的知识,伪的知识,错的知识,因为现在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有发言权的时代,这个东西是好的。但是,它带来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分辨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这就是基本逻辑。

    上周末我分享了一篇文章,去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要读书,要出国。我们清华是这样的,因为是四年学制,半年时间可以去国外交流,我这朋友的小孩刚好在清华读书,于是,他给我打电话说你和我的孩子聊一下。我就和他聊了一下,他不是去到海外进行正常的四年制的学习,不是本科学习,而是一个短期的交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跟他说,对你来说,你的专业课已经足够优秀了。

    大家注意,有些我们的订户在后台留言,说我的小孩现在出国去读书,你如果要是读四年书,我个人觉得还是以读书为主。我文章里说的,以吃饭为主、交朋友为主,到处旅为主,不要把课当回事。不适用,我特别强调,这个不适用的判断就来自于我的能力,不是来自于信息和知识。我的经验、我的阅历告诉我,孩子如果出去读书是读本科,在国外读书,要利用寒暑假做这个事,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去干这个事。

    如果这个孩子是交换,就是我说的原文场景,那篇文章大家看了就知道,那个场景我交代得特别清楚。我们写文章要负责,就像教书一样,教的每节课都要对。所以我做了很多铺垫的情况下告诉他,在你交换的情况下,在你已经把专业课在清华学得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你要花半年时间出去,不要学经济、不要学管理、不要学专业课,去看世界。

    我给你的线索是去通过博物馆和历史课,你选一门课,你总是学生吧,你到那个学校去注册。如果你住在费城,你去修一门美国史。你到欧洲巴黎去,可以修一门法国史。如果去纽约的话,你可以去大都会博物馆,诸如此类,通过历史、通过游历去学习。

    宁高宁??沧浪之水?

    我给你的线索是去通过博物馆和历史课,你选一门课,你总是学生吧,你到那个学校去注册。如果你住在费城,你去修一门美国史。你到欧洲巴黎去,可以修一门法国史。如果去纽约的话,你可以去大都会博物馆,诸如此类,通过历史、通过游历去学习。

    我自己的体会,你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北非的东西,比如说捏泥人,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坐在那,你会想,是不是三千年之前的结婚照呢?那时候没有照片,这个摆在家里面是不是也是一种装饰呢?你产生一种好奇,可能真的就读书,到那去看。

    出去以后,所谓行万里路,可能最重要的收获不是你想看哪个东西得到的,而是你看的过程中顺便得到那个东西比你有目的地去看那个东西得到的还要多。

    总而言之,我的原文是那样一个原文,现在变成了互联网假的知识。因为有一位“雾满拦江”很有名公号。他说人的认知分九个境界,开篇就说有学生要出国,问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出国应该怎么着?宁教授说:出国不要把上学当回事。这是狗屁逻辑,我没有说过这句话,你出国做半年交换的时候不要把专业课当回事,那么我们出国有什么目的?

    我为什么要去国外读大学?天高皇帝远,很多知识是错的知识,雾满拦江,这个雾太大了,现在又没法搞知识产权保护,没法弄。如果是雾满拦江碰巧,谁认识他,我个人建议你帮我传个话,请他再写一篇文章,既然害了人家孩子,最好再写一篇影响力大的文章把人家孩子拉回来,免得害了人。这是我作为教师澄清一下,这就是互联网自媒体泛滥的情况下,你觉得得到了一个免费的内容,实际上我觉得你的成本是巨大的,可能最后的收益是负的。

    这有一个知识选择判断的问题,怎么从信息里找到好的知识。特别简单,因为我自己是教书的,我知道我的同行,所以你找靠谱的教授一定没问题。比如说我们清华有位教授叫彭教授,他在我的课上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他是非常有影响的学者,在伯克利是终身教授,到我们清华副系主任,现在是人文学院的院长,他是经济心理学引领这个潮流的,国内第一号人物。

    我请他到我们课上去留一个他的文章,看上去好像也是鸡汤,但此鸡汤非彼鸡汤,那个熬出来的鸡汤可能就是用什么味精调的,这个鸡汤在在北大熬了四年,到美国又熬了很多年,彭老师年龄比我还大,这碗鸡汤熬了这么多年,我相信一定给你是营养的。

    怎么判断?几个标准,第一,这个文章写出来的东西好看。第二,这个路子比较正,你查查简历就知道这个人是靠谱的人。第三,学校里好多书呆子,这人不是书呆子,怎么识别?比如彭老师给EMBA上课,EMBA不好骗,我们的学费北大五六十万,清华五六十万,何以听我的课三千来人听?我就说老板应该给你的员工买,你一个人上EMBA相当于三千员工上EBMA,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福利。

    怎么判断?几个标准,第一,这个文章写出来的东西好看。第二,这个路子比较正,你查查简历就知道这个人是靠谱的人。第三,学校里好多书呆子,这人不是书呆子,怎么识别?比如彭老师给EMBA上课,EMBA不好骗,我们的学费北大五六十万,清华五六十万,何以听我的课三千来人听?我就说老板应该给你的员工买,你一个人上EMBA相当于三千员工上EBMA,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福利。

    北大的陈教授也有公号,我偶尔也看一看,我觉得一定不是骗人的,陈老师的学问在华南理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很多书包括公号的文章我觉得都是靠谱的,所以多去看这样的。其实很多老师都很好。

    第二步就是从知识到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其实就是有一个经验和阅历的问题。这个东西,很多同学在学习我的课的时候可能都有感觉,这个我怎么不太懂?不太懂没关系,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课。你想想你学数学,你是不是知道每一个数学的公式将来都会在哪用?有些课其实我们说可能还没有你现在这个用处,找不到这个用处,将来你记得一定要找。

    举一个例子,同理心,我那个课坦率的讲,挺简单的。不容易懂,我跟你分享刚刚发生的一个故事来讲同理心。两年前,我的一个同事魏教授,很有名的教授,他有一次膝盖受伤,据说坐轮椅了。我听完以后,我跟魏老师关系很好,我说老魏怎么腿一下就不行了,没有任何的其他感受,也不知道腿不行,坐轮椅是怎么心理。十一的时候很不幸,我这个膝盖受了点伤,然后我就一下坐到轮椅里。

    最开始坐轮椅的感受,就是挺舒服,起码不疼了,自己不用走路了,别人推着你。但是过了一会我觉得非常非常恐怖,因为我这人相对比较敏感,我第一个体会出来,坐轮椅的时候,你的视野比正常你经历过的视野矮了半截,你只能看到别人的腰,你再也无法和正常人平视。

    第二个,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叫“细思极恐”,我也很担心我站不起来,你想想一个人如果站不起来会怎样?进而我又再去想,过去有的时候说,我们没法打这个球了,没法打那个球了,年龄大了。比如像特别爱踢球,假定我还可以踢,如果不能踢球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辈子就和你最爱好的东西告别了。所以当老魏坐轮椅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坐轮椅之后,细思极恐之后,我发现我有了同理心我,这就是阅历,阅历可以让你一点一点把知识变成能力,这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第二个,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叫“细思极恐”,我也很担心我站不起来,你想想一个人如果站不起来会怎样?进而我又再去想,过去有的时候说,我们没法打这个球了,没法打那个球了,年龄大了。比如像特别爱踢球,假定我还可以踢,如果不能踢球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辈子就和你最爱好的东西告别了。所以当老魏坐轮椅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坐轮椅之后,细思极恐之后,我发现我有了同理心我,这就是阅历,阅历可以让你一点一点把知识变成能力,这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发烧到38、39度的时候,你不仅仅提醒他要好好休息,多喝水,你会想到此时他很难受,他会冷,你融入他的情境了,你想问题、说的话、做的事就不一样了,废话少说,把被子帮他盖一盖,如果你这样去照顾你的同学,你一定会有铁哥们。

    大家听宁老师的嗓子有一些嘶哑,我们的用户知道,十一的时候,宁老师腿稍微有一些小的损伤,嗓子当时也不好,所以这一周的课,宁老师的嗓音大家能听到。有好多用户在底下留言,我现在跟大家说,宁老师的腿和嗓子都在恢复中,基本上问题不大,我们也会在这几次的录音当中更好地服务好宁老师,也请大家放心。让宁老师休息一下,我给大家说一说我们专栏。

    刚才说了这个课,这个课应该说是我大概20年左右,对于管理学的理解和心得,最后我总成了这么一个课。这个课叫《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可以讲三年。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一年260,一周六天,不止260课时,260课时只能讲260个点,后面我们再考虑怎么样把它的丰富。因为我自己的心愿,在退休之前把我自己的一套管理学心得最后总成起来,尽可能让更多人受益,这是一个教师的使命。

    刚才讲这个事的时候提到哈佛,我特别想在这里感谢一位我的老师,赵院长。当时是2000年,当我顶撞我的赵院长没多久,他把我喊到办公室去,说让你去哈佛待三个月。我觉得那个胸怀,我今天想起来,没有赵老师的安排,真的是没有我今天的发展。

    去了以后,基本上三个月的时间,八门课,所有MBA将近300个案例,基本上塑造了我比较完整的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但是,我就有点感到不足,感到不足在哪呢?有一个欠缺,就是我觉得这里面没有任何讨论的人,战略、财务、营销、创新等等这些课都是讲的事。我这个命好,2003年的时候,非典的时候,我碰巧得到了宁高宁。大家知道,中化集团董事长的手稿,他在华润期间做的工作手稿,我今天带来了,一会跟大家展示一下。

    这个手稿当时叫“四步组合论”,可以说这套思想基本上改变了我对管理学的看法。最重要的一条,他把人加进去了,就是从领导到团队,到战略、竞争力,到业绩,然后形成一个循环。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说,总而言之,突然间在西方的基础上给我打开了一个东方企业家落地的东西,然后我在这个框架下这么多年,我觉得最前沿的就是期刊,比如说国际期刊,我常看的期刊,著名一点的SMG、ASK等等这些国外的杂志,包括国内的杂志。

    这些期刊基本上都是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管理舆论发展到最前沿的。期刊比较好的东西会写成教科书,比如说卡普兰《平衡积分卡》,还有老一代的德鲁克一些经典的书,我有一个很长的书单,将来有一天如果需要的话,我也会贡献出来,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东西。这是第二个层次的东西,它不是最前沿的。

    再下面就是国内很多企业的实践,包括国外很多企业的实践,很多企业带着我玩,所以我学到很多东西。我这个课的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同时把人和事穿起来了,我特别感谢这么几位,一位我刚才提到我的老院长赵院长,还有就是哈佛商学院负责亚洲事务的院长,曾经也帮助清华做了几件事。还有就是宁高宁董事长,坦率的讲,跟我没有师生关系,但是他的那套框架对我确实有开窍的作用。

    宁老师:

    刚才说了这个课,这个课应该说是我大概20年左右,对于管理学的理解和心得,最后我总成了这么一个课。这个课叫《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可以讲三年。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一年260,一周六天,不止260课时,260课时只能讲260个点,后面我们再考虑怎么样把它的丰富。因为我自己的心愿,在退休之前把我自己的一套管理学心得最后总成起来,尽可能让更多人受益,这是一个教师的使命。

    宁老师:

    刚才说了这个课,这个课应该说是我大概20年左右,对于管理学的理解和心得,最后我总成了这么一个课。这个课叫《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可以讲三年。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一年260,一周六天,不止260课时,260课时只能讲260个点,后面我们再考虑怎么样把它的丰富。因为我自己的心愿,在退休之前把我自己的一套管理学心得最后总成起来,尽可能让更多人受益,这是一个教师的使命。

    去了以后,基本上三个月的时间,八门课,所有MBA将近300个案例,基本上塑造了我比较完整的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但是,我就有点感到不足,感到不足在哪呢?有一个欠缺,就是我觉得这里面没有任何讨论的人,战略、财务、营销、创新等等这些课都是讲的事。我这个命好,2003年的时候,非典的时候,我碰巧得到了宁高宁。大家知道,中化集团董事长的手稿,他在华润期间做的工作手稿,我今天带来了,一会跟大家展示一下。

    这个手稿当时叫“四步组合论”,可以说这套思想基本上改变了我对管理学的看法。最重要的一条,他把人加进去了,就是从领导到团队,到战略、竞争力,到业绩,然后形成一个循环。

    这个手稿当时叫“四步组合论”,可以说这套思想基本上改变了我对管理学的看法。最重要的一条,他把人加进去了,就是从领导到团队,到战略、竞争力,到业绩,然后形成一个循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宁高宁直播笔记2017-10-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zx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