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进入第三模块 决策非理性 的内容,决策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人到底是怎么决策的?
在限时促销时,两件不同档次的商品(比如普通双人被和豪华双人被)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大多数人会选择豪华双人被,虽然和自己的床不搭,被子比床大了很多。
想起老婆给我买的不少超大号的衣服、裤子,穿起来就像小孩穿了爸爸的外套,现都压箱底好几年了。
每逢逛街商场打折,总会经不起低价的诱惑,买了自认为将来会用的商品,不少是用了一次就“封存”了。
能获得最大财富的选择是最好的?
圣彼得堡悖论
1730年代,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堂兄尼古拉一世·伯努利,在致法国数学家皮耶·黑蒙·德蒙马特的信件中,提出一个问题:掷硬币,若第一次掷出正面,你就赚1元。若第一次掷出反面,那就要再掷一次,若第二次掷的是正面,你便赚2元。若第二次掷出反面,那就要掷第三次,若第三次掷的是正面,你便赚2*2元……如此类推,即可能掷一次游戏便结束,也可能反复掷没完没了。问题是,你最多肯付多少钱参加这个游戏?(摘自维基百科)
对于这个游戏规则描述的有点绕,其实就是看你能连续掷出几个反面的硬币,连续3次反面就能得到222 = 2的3次方=8元的奖金,而对应的概率是1/2 的3次方(硬币每次出现正反的的概率是1/2),即1/8 = 12.5%,可见想赢的钱越多,概率越小。
针对这个悖论,1738年数学家伯努利提出期望效用: 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效用递减,会产生风险厌恶。
能获得最大效用的选择是最好的?
11944年,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正式提出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关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但这一理论又受到了另一个著名悖论阿莱悖论(Allias Paradox) 的挑战。
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来自百科)
即使赌局的期望值比较低,但只要是确定性高的,人们还是会优先选择。
这一段文章介绍的几个概念如期望值、效用值如不清楚,建议可去网上搜索下概念解释,玩德州的人好像用得比较多。
前景理论: 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有句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比如给一群小朋友发糖果,那个分到少的小朋友就会不开心,但当他知道还有小朋友轮到最后一颗也没分到就会感到庆幸。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
参考点的影响因素
- 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有关
- 金融领域,多数投资者是参考成本价,与历史在比,往回看的逻辑。
- 理性的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 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
- 有次家里小孩在外参加下午的军训活动,结束后每个小朋友都发到一枚勋章,她很喜欢,路上怕丢让我保管,到家后就迫不及待的问我要回去,我找了一圈发现没了,向她开玩笑说要不爸爸赔你钱,她愤愤地说要1万。 还好最后我找回来了。
- 人们对很在乎的东西,心理期望值就会高。
-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
- 即决策时喜欢找身边的人,"同群效应"。
- 一次无意听朋友说起仁济医院的体检很专业,于是我一直想给家人报一个,后来上点评网一看,很多人在上面反馈服务不好。还是得综合了解。
- 经常碰到一个摊位冷清,我过去买了没多久,就有很多人也过来买了。
- 排在长队后面的不少人都不知道前面是卖啥的,反正先排了再说。
参考点可以被控制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发现商场里越来越多的商品都在打折卖,虽然大家在心里都清楚不少商家都是事先提价了。
听说有老板在同条街开了两家店,同样的商品一家故意卖贵点,另一家买得便宜,生意挺好。
小结: 这讲的内容对投资还是挺有参考意义,买进一样东西,不在于之前持有的成本,或是当前的价位,这些都是往后看的思维,如果从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来看都是上涨的,那什么时候买都可以,比如10年前的房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