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读的第二本书是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是一本先生发表或没发表的创作谈集合。
有网友特别推崇老舍的小说,因为先生语言朴实,有京味儿,写的是老百姓都能看懂的故事。
知乎有个网友说,小说理应在文学世界里排位第一,比起散文、诗歌和其他文体(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文体),小说对作者的结构、文字、技巧把控能力要求更高。
我对这个说法是非常认可的,特别是中短篇小说更考验一个作家的功底。
我别的本事没有,但YY还是有一套的。总觉得散文老是暴露自己的其实情况,诗歌又太肉麻,只有小说,你可以躲在情节之后,左右别人的命运,借着“虚构”这个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适合我喜欢胡思乱想的脑袋。
所以我就厚颜无耻地开始了小说练习,但等我真正开始果然领会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道理,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怪自己生活单纯没有经历吗?人家村上春树也是天天关在家里写出那么多畅销小说。年龄更不是问题,张爱玲20出头还是个学生时就横空出世写出了《第一炉香》。书读得太少?沈从文只读了小学。说是没有天赋的原因吧,各个作家又都说,得写,每天坐那里写,写作不是靠灵感,是靠坚持。
所以我就买了一堆创意写作课系列回来了。买书的时候,发现中国教人写作的书真少,外国的倒是一套一套,但是因为语言不通,就算翻译过来了,读的时候也觉得怪怪的,总像是隔了几层厚纱似的,看不清楚答案。
终于在网上查找到老舍先生这本创作谈合集,好不欢喜。拿到手里读起来发现干货确实不少,但先生谈自己写作时的感受也太多,比如当时的境况、身体情况、心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可当逸事看,也能从中看出创作确实艰辛。
我这种懒惰的人,总希望能从读书中找到一个最一劳永逸的招数,比如“九阴白骨爪”和“亁坤大挪移”那种,一招就能致胜,学一招走遍天下都不怕。
可惜,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我年过40还做这样幼稚的梦,也真是羞愧。
但读完了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且记录在下。
1、一个写家把他久想写的文章撂在心里,撂着,甚至于撂一辈子,而他所写出的那些倒是偶然想到的。(读到这,我原谅了自己老是写不出来)
2、以今日中国文艺的情形来说,我倒希望有些顶粗莽不易消化的作品出来,粗野是一种力量,而精巧往往是种毛病。
3、关于写作素材来源大概有四个:第一,我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第二,听人家说的故事。第三,摹仿别人的作品。第四,先有了个观念而后去杜撰人与事。(前两种我做过,后面倒没试过,有机会一定试试)
4、真事原来靠不住,因为事实本身不就是小说,得看你怎么写。
5、怎么写祥子呢?我先细想车夫有多少种,好给他一个确定的地位,把他的地位确定了,我便可以把其余的各种车夫顺手儿叙述出来;以他为主,以他们为宾,既有中心人物,又有他的社会环境,他就可以活起来了。换言之,我的眼一时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
6、写景不必一定用很生的字眼去雕饰,但须简单的暗示出一种境地……我们最怕心中没有一种境地,而硬要配上几句,纵然用上许多漂亮的字眼,也无济于事……有的人根本不会写景,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不写。
7、晦涩是致命伤,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
8、风格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叔本华说:“形容词是名词的仇敌。”是的,好的文字是由心炼制出来的,多用泛泛的形容字或生僻字去敷衍,不会有美好的风格。
9、对话是小说中最自然的部分……对话必须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要把顶平凡的话调得生动有力,我们应当与小说中的人物十分熟识,要说什么必与时机相合,怎样说必与人格相合。
10、用字:福楼拜说,每个字只有一个恰当的形容词。这在一方面是说选字须极谨慎,在另一方面似乎是说散文不能像诗中那样创造言语,所以我们须去找到那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说,用字与其俏皮,不如正确;与其正确,不如生动。
诸如此类,先生还讲了很多,去读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