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东拉西扯几个看似不相关的点:
疑人偷斧
仲永为什么伤了
如何养出更聪明的小白鼠?
你自己或许都没有意识到每天告诉自己的是什么。
预设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好了,东拉西扯完毕。下面开始正经地把这几个零碎往一块儿拼,话说这写文章不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吗?先想好了立意,再向下展开几个点,随后就用文字把这些东西按一定的次序写出来。
写得好的,都是写得好的。写得不好的,都是圆不回来的。
虽然此中有真意,但是和今天的主题关系很浅淡,只能说写出来文字也是心想事成的一个表现吧。
咱们从疑人偷斧开始
这个古老的成语,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就是自己家的斧子不见了,就怀疑邻居家的熊孩子或者熊孩子他爸把斧子拿走了,看着人家,怎么看怎么像。
走路,那叫蹑手蹑脚;回头,那叫东张西望;说话声音大了,那叫外强中干——给自己壮胆其实心里虚;说话声音小了,那叫切切私语——不知道又在策划着什么坏事情;大笑,那叫得意忘形;小声笑,那叫暗自得意;吵架了,那叫分赃不均起内讧;死人了,那叫老天开了眼终得报应;生孩子了,那叫老天不长眼颠倒黑白……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怎么别人都是有色的。拿着预设去与人相处,对方怎么也都会成为“套子里的人”。
我想知道,要是斧子一直没有找到,就这样一直揣着这样的心思活下去,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除了自己老是觉得世界不公平,生了许多没来由的怨气之外,可能最大的一个结果就是谁也想不到,那就是邻居真的有一天会偷走了他的斧子,遂了这种猜忌。
image.png不是胡说,有理论依据的。这个依据是“罗森塔尔效应”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权威的人士对你的期待,最终会成为现实。小的时候,这个权威的人士就是父母。长大一点儿,就是老师和老师的“老师”——校长。再大一点儿,或许就成了领导或者是导师。
再大一点,自己成了领导或者导师的时候,这个权威就有可能转向了内在的自我。
罗森塔尔,这个美国心理学家当时是在1968年,找了一家乡村小学进行的实验,先进行了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将一份名单交给校方,强调保密。这个名单上的学生是总人数的20%,依据测试结果,这些都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个说法,学生只是随机挑选的,根本没有什么依据。
8个月后,事情有了眉目。名单中的学生成绩普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性格更外向,更有自信,也更喜欢学习。
而更夸张的是,罗森塔尔在做小学生实验之前,是在实验室里对两组小白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被认为“聪明”的小白鼠在数月后,明显就是更聪明。
这不就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心想事成”吗?
所以要想把小白鼠养好,就给自己一个暗示,我家的小白鼠就是聪明,于是真的就变聪明了。
养孩子也是一样。在我家,我从小就准备把孩子叫作天才,结果被老婆阻止了,她觉得挺丢人的,没有表现出天才的时候,就被人叫作“天才”,似乎很有一种讽刺的味道。
我就说咱们在家自己叫,也不行。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如果这十几年叫下来,说不定儿子也早被MIT给录取了呢。后悔了吧。
其实,这是一个玩笑了。当然,我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叫,因为有一个词——天妒英才,听着怪吓人的。
image.png终于把两个点写到一块儿了,看把我这脑子烧得都快80度了。还有两个,咱们继续。
从我们家的例子看出来,每个人其实不知道每天自己会告诉自己些什么,更多的是一种暗示。特别是生而为人,一直过都在被这个社会的规矩所教化,不同于其他人的行为,被视为禁忌。
活得越久,被规矩的越深。但是没有想一想,自己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是不是对的。
作为孩子的“权威”,父母心里的暗示作用是非常大的。这种暗示不同于表面浮夸的溺爱与夸赞,甚至于直白外露的浅薄赞扬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如果总是听到一个父母说,我家的娃儿就是能行呀、厉害呀之类的话,那么说出这样的话来的时候,本身就是为了取得其他人的认可,之所以要取得其他人的认可,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没有信念支撑。这种连自己都不能确信的游移不定,是支撑不起太久远的期待的。
仲永因何而伤?是因为父母需要他在人前表演之后的掌声来给内心增加力量,结果呢?小小的仲永最后就伤矣,就残矣,就泯然众人矣。王安石说,这是因为后期教育的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仲永表演的时候,他人的掌声中有多少真诚的祝福呢?又有多少“看你风光到几时”的期待呢?一个没有太多自信的父母,面对一个抱成团预想着看笑话的其他人,哪一方面的力量更强大?最终又是谁赢了?
什么“天妒英才”,根本不是天妒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作为一个高维度的存在,会去嫉妒还没有断奶的狗吗?
image.png其实是“人妒英才”才对。
众人皆妒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预期势能,这个时候真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总有形成“权威”预期的那一刻。
1984年的电影《莫扎特传》里的萨列里就是人妒英才的典型例子,他至少有一句话说得深刻,他是代表凡人。
说到这里,再回到疑人偷斧,从邻居的角度来讲,他如何处世其实并不重要。如果他被人已经预设好一个角色,现在叫“人设”,那么如果一旦全村的人都接受了这个人设,认定他是偷斧子的贼,那么他做什么都不重要了,都会被拉扯到这个预设之中。所以你说预设有多么强大?
大到社会,小到家庭,行为模式都是如此。
最后灌两口鸡汤:反省自己是不是很执着地把一个人往一个模子里套?自己是不是暗示着自己什么?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想一想,多元化地看看问题,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不同。
要想真正的“心想事成”,就自己的给自己潜意识里埋下一个预期,种子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甘甜的,还是苦涩的,自己选择吧。每天用“想”这个东西去浇灌,用“暗示”去施个肥,用“反省”去剪个枝,慢慢让它长大吧。
此外,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能够平等看待他人的社会,尊重他人选择的社会,而不是随便给人贴上标签,反复去证明的社会。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