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对方是活生生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却怎么也听不懂你的人话是什么时候?…
之后你做了进一步执拗的解释了吗?情况反而变得更糟了!?…
好吧,作为一个过来人,首先咱们先聊聊说人话,别装B(别让人觉得你在装B)的事。

1
某司A部门五一期间要集体加班。新来的部门经理按照common sense 既要考虑人事有关减少节假日加班,控制人员成本,又要按时完成指定的报告。该怎么和部门同事沟通?
如果分配好工作,解释好紧急程度,然后说:“大家尽量快点做好,争取三天假期,两天过来公司,一起完成报告,辛苦啦!”
菜鸟吧!
你这样考虑过主要工作承担着A女士,刚来公司大学生B小姐,供职10年的老员工C君每个人的感受吗?
这时候再接着说明加班费按照公司标准,也是比较模糊的。
两天?节假日加班借调的休息日和法定当天的补偿条件是不一样的。哪天来,以怎样的方式补偿也是有选择的余地的。
关于这件事,部门经理平铺直叙也算说清楚了吧,怎么就有种新来的不懂事的感觉呢?

让我们拆分细致一点看看,首先,找人事部经理处得知,由于报告期限的规定,此部门经常用节假日前后加班的情况。第二,参考了往期加班申请的记录,A女士往往是加班时间最长的,她的孩子还比较小,却总是抽不出时间来自己带;B小姐刚毕业加入公司,之前没有记录;C君往往选择调休,因为公司很多人都知道,他喜欢摄影,一年出国几次,年假常常不够用。
继续跟人事聊聊部门预算,得知公司财年是6月结束,预算控制的很严格,人力成本还是比较充裕的。
之后再来分析一下报告本身。之所以需要加班,是准备报告的周期短。而通常A部门作为最后一道数据汇总的部门需要等待其他部门业绩基本完成后才能得到,加上复核数据和一些更正确认,留给A部门的时间自然是少的,所以往往需要额外1-2天加班完成报告。
最后,利用午饭和其他非正式场合,部门经理与A,B,C都聊了聊家常。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摸了底,心中有数,这次部门经理就游刃有余多了。五一假期前,A部门的例会上,部门经理给每个人一份加班工作内容,并逐一坐了解释:B小姐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收集和核对数据,因此假期第一天要来,由于这次部门经理与其他部门经理在数据提交的时间上做了协调,B小姐基本一天就可以做完,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相关规定,第一天属于借调的休息日,公司可以安排补休,B小姐比预期少加了一天的班,可以跟闺蜜出去逛街了。
C君的工作是承上启下,B小姐早一天完成核对,他就可以早点准备报告前期的数据统计和内容汇总的工作。假期是他看中的,以往他都是来两天的。部门经理了解过,在A小姐来公司之前,C君曾独立完成过A的工作,后来业务拓展了就调来了业务背景更强的A优化了报告分析。私下里,A对自己的业务技能看的很牢,一般都是独立完成报告的最后部分,C君碍于接触不到优化的内容,自己的业务评价总是上不了台阶。
这次跟A女士商量了,A女士只来最后一天,之前五一假期总是不能陪家人出游的她可以连上年假全家提前出游,假期的最后一天提前回来和C君一起完成报告。C君在第三天会协助A女士开展工作,以便在保证报告提交时间的同时,未A女士多节约一天时间陪家人。A,C第三天加班属于法定节假日,按照应支付工资的300%支付加班费。
针对具体的对象,给予了更佳量化合理的安排,同时兼顾了部门业务能力的均衡化发展。较之最初笼统的统一安排要更好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很多情况下,情况会更为复杂,人人都满意几乎不可能,what's in it for me?这是一句经典的提问,换到对方的角度去审视,一件事情对于对话的接收者有着怎样的关联?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就把知彼解己作为七习惯之一,“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另外,提问也非常重要。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给听者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也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听到对方真实的内心反馈。如上例,如果不了解A,B,C每个人心中真正看重的东西就无法做出得体的安排。而在非常正式的场合,面对一个新来的部门经理恐怕很难直接听到他们有关一件事情的真实想法。
“你是怎么想的”?
“什么你认为最重要?”
“你认为怎么处理最好?”
…...
合适的机会以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开始对话,远比想到事情的对策简单粗暴的下达指令最重要的区别是提问是双向的沟通。
双向>单项
单向的沟通即使对方的情况摸的再透彻,往往也给人以“命令”的感受。少了一个反向回馈的内容很难让对话的另一方产生认同感,没有认同感,就更别指望对方有进一步的行动了。
因此,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比如一件事团队成员已经搞砸了,这时候你在问,你是怎么完成的工作!?这种问题只会给对方带来恐惧,对方只能更佳紧张无法完成进一步修正会改进的工作。而你也无法了解事情搞砸背后的原因,为以后纠正之用。如果改成这样问会不会好一点?
“你认为你这此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什么?”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如果再做一次、你最需要得到什么帮助?”
这样的提问是不是更容易让对方卸下担子,就事论事的进行解释。这时候你才能听到希望听到的声音。
即使心里再长草,也不要直述其义的问问题,凡事要想清楚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提出问题,最初从恰当的基本问题开始,慢慢通过不断的处理各种谈话各种问题来习得恰到好处这个度。
延展一下,不光是提问,任何对话都要在了解对方利益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式说出来。比如《情商高会说话》一书的作者佐佐木圭一就提供了不少易懂简单的方式,通常来讲,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为听着提供选择的自由,比如,早上起来我的孩子哭闹不穿衣服,我就给她拿出两套来选,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转移到选哪件上面去了,很快穿上了衣服。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提到的“儆其所恶”的方法。
书中举例,大家应该都见过这样的警示语:“请勿触碰展品。”这是展示方不希望有人触摸展品。可就算这样写,还是不免有人触碰。有的人越被命令,就越想反抗。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被警告“别那样做”,却偏会采取相反的行动。如果像下面这样写呢?“涂有药品,请勿触碰。”看到这句话,就没人想碰了,因为一旦摸到,药品就会沾在手上,可能对身体有害,所以还是不摸为好。“因为有这样的坏处,所以不要这样做。”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式重要针对那些难以说服的人,通常情况下还是慎用。
还有一个特殊的领域,即恋爱/婚姻中的谈话

怎么跟谁说话都驾轻就熟,就是他/她搞不定?!
别说我没告诉你,他/她能和谁谁谁一样吗?
2
A女士在公司业务骨干,工作虽然辛苦,但领导同事关系也不错。可一回家,周末把娃从爷爷奶奶家接回来全家人呆两天准怄气。这怎么破?
A女士平时忙,家里娃带不上,动辄被“别人的妈妈”如何如何好pk下马,加上工作压力一直不减,节假日也不免加班,同事面前滴水不漏,可牢骚心事总无处倾倒。老公高学历脾气好,可是家务不理,不懂夫妻沟通之法。A小姐偶尔提及公司的事,先生总是一副认真积极的出谋划策,A女士一脸心烦不减反增,再不提及。
还是按照对象--方式--提问,换成夫妻专用版试试:
对象:A女士很像倾诉一下,以得到平静的心境,单位也好,孩子也好没有实质性问题。
方式:解压谈话,就是只听少说或者不说,跟孙越似的都嫌话多。
提问:一边倒似的提问,“你需要我去揍他一顿吗?”“明显是你对啊,不是吗?”

如此即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也别多说,你老婆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吗?你是她唯一可以无话不说的那个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