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吐槽工作,我就简单重复着,总结着,澄清着她的话:“也招大学本科是是吧……嗯” “他们转正后工资就高?” “专接本不算?哦” “你3000,他们4000……” “是啊,他们也呆不住,考上公务员就跑了……” “是呢,要不说呢,公司咋想的呢……” “嗯,你说的是,大学生就惯着,像你这样勤勤恳恳想挣钱养家的,工资给得就低……” “可不,公司也是傻……” 就这样说着说着,她自己倒先表达出来了——“所以,我得自救,争取找到另一条路,不上这个破班!”
实属歪打正着!因为我不懂公司,不知道提什么建议,只能顺着说。没想到自然引出了对方的“解决方案”。这实在让我反思,在我擅长的事情上,我有多么越界和自恋啊!尤其亲人之间,他们的大多数话语,只是类似于我写文章一样的单纯输出而已,目的是为了投射到听者屏幕上,便于自己从客体视角整理思绪(并不是求助,并不是求建议!)(所以我也不用跳出来,拦截人家投射的心流!)
成年人如此,对待孩子也一样。以下是读过的几个网友回复案例:
1、以前孩子说:妈妈我牙里夹东西了,我牙线就递过去了[允悲]。现在孩子说:妈妈,我牙里夹东西了。我说嗯。孩子接着问:妈妈,我们家牙线放在哪里?我回:在卫生间的镜子下边。孩子就跑过去找牙线了。终于知道我以前为啥那么累了,天天像救火一样上窜下跳的,能不累吗?
2、明白边界了。当孩子说,妈妈我想吃棒棒糖。我回,嗯!如果孩子说,妈妈我想去超市买棒棒糖。我回:好,现在去买。
3、以往看到孩子夹菜有点费劲,我就直接把菜碟子推到她前面。昨天孩子夹菜有点费劲,我就看着,不扑出去。孩子夹了几次后开口说:妈妈你能帮我把那盘菜放到我这边吗?我说好的,然后移动盘子。以前经常责怪孩子有啥需求不明确提出来,非得要我去猜。原来是我自愿当人家的手脚,还怪人家没手脚。自己累自己啊,孩子真无辜。
4、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哭着对妈妈说:“我好想念小猫。”这时候,焦虑的父母会提出解决方案:“不要太伤心了,我们再买一只。”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伤心,因为他对小猫的爱被否定了。如果父母只是听见孩子,孩子就能完整地体验“失去”的感受,变得自然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