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如此。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珍惜相处过程是为了读懂孩子。父母在哺乳期能听懂孩子的哭声,是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民间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种“知”就是一种质的飞跃,是另一种成熟。因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会遇到以前从未遇过的问题,或是在学校学习时老师没有讲过答案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正是父母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是学习和扩充人生知识的过程。
所有人都是从家庭走出来的,所以说家庭造人,是家庭托起了社会。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家庭养育的质量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实力。如果谁想摧毁一个民族,就让那个民族的人口质量先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家庭名存实亡。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值得我们反思。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
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大多数人一生至少要经历三代家庭:父母的家庭、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的家庭。所以,要从自己做起,建立一个良性的家庭传承模式。
有句话大家可能听说过:“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你这一代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你可以通过好好养育下一代,让下一代比你更好,然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代代相承得越来越好。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学习,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
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内,是一种可以支配、引领、决定躯体活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
人的心理遗传中包含着祖上的修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三代以上的祖先是什么样,但他们所拥有的经历、记忆仍可能通过基因在自己身上显现力量。遗传是件很奇妙的事,一个人的基因包含着、传递着祖辈们的人生经历、品德修为和能力。
“修”,一般指修正、改变,增加或减少人的行为活动。养孩子时,在遗传的基础上,父母自身有意的修养、有心的养育等也很重要。这些“修”过的心理内容会通过人的神经记忆进入基因,进而成为遗传的一部分内容,使下一代的天生禀赋中包含这些内容。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几乎是天生的。
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
中国古人讲“祖上积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所以,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要为自己的血统和后代着想,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当然,前提是要先做个好丈夫、好妻子。
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电脑软件不计其数,但所有电脑最先安装的是系统软件,这是决定性的基础软件。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有的人会不停地更新应用软件,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
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终身“漏洞”,就像系统软件在设计、编程时有漏洞和缺陷会影响电脑的性能一样,如果人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在随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麻烦不断,甚至半路夭折。
我们必须明确家庭和学校的职责不同,不可轻易混淆。家庭是养育的场所,养之育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之育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心理不太成熟,因为他们只看到别人有错,却不知自己需要改变。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感情是相互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需要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占有的关系。因为对方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你也一样。如果一个人不需要你了,对你没感情了,你惩罚他又有何用?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情绪是人的心灵之窗,也是心理温度计。面部表情是观察心理的第一个窗口。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生理的癌症最终只让病人死亡,而心理的癌症不仅仅是毁灭自己,还会让别人成为受害人。
心结的特点是,起因于过去某次失败的反应,纠结于失败的痛苦感受,执着于对过去失败的挽回。心结使人不再关注现在与未来,也不考虑这样执意不放手是否合理,而是消耗全新的每一天去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失败。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人可以装一时,不可装一世。时间是检验人格的试金石。
人格始于遗传,成于养育。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高楼大厦,立足于基,根基若空,危在旦夕。养育子女,切不可在其人生初期“偷工减料”。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人生也有转型期,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
在中国社会里,像她这样的父母很多,完全没有子女“未成年”与“成年”的界限意识。父母要明白,孩子虽是你生的,你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父母要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使之成为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
为老不尊者早就存在个性缺陷,一个好人不会突然变成坏人,反之亦然。为老不尊者以前做事也是没有规矩或底线的。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对于这么聪明的人类,老天怎么能让他一出生就傻吃傻睡呢?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如果你真的爱他,你就要为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也是人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份“安全感”。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情感缺失。
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一个人若性情温润,与人友善,大多来自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