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现在的小孩依然要学算盘时,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怎么跟牛皮癣似的,也太顽固了一些,很明显,对于当下来说,算盘早就退出了功能性应用的舞台。让小孩学会如何使用它,唯一的意义似乎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发明过这么一个奇特的数学计算工具,如果仅仅只是奔着这个目的的话,在教科书中花点篇幅介绍一下便已足够,实在犯不着大费周章地系统性学习如何使用它。
其实在我们那时候,家长们就颇有微词地表示这东西早就没人用了,还学它做什么,不仅浪费精力,还显得守旧,时代在进步,方便又易用的计算器早就普及了,还抓着那套老掉牙的东西不放。
不过对我们来说,倒是显得无所谓,学什么不是学,在单调的课堂中加些有意思的东西,也挺有趣的,毕竟,它比计算器要独特多了。
有些东西,它本身跟年龄层是没有关系的,不像玩具,只有孩子才玩。算盘作为一件计算工具,本应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即使它已退出历史舞台,看到它也应仅仅只是缅怀一下,感慨古人的智慧。
而如今,一代又一代人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记忆,但只要一看到算盘,却都能发出神奇而一致的感叹:“哇!这个朱红色的木框框,好亲切啊,还有这黄色的复位按钮,按起来手指疼疼的,但它能推动两根钢丝张开进而推动那些珠子复位,当时觉得设计得还真是巧妙呢,还有这乳白色的纺锤形塑料珠子,简直太怀念了!”
它成了所有人的时代记忆,以至于一看到它,就能勾起上学之初的无限回忆,仿佛又看到了那段每天背着一把算盘上学的日子,意识深处不自觉地就蹦出 “三下五除二,四下五去一”之类的口诀心法,显得既陌生,又熟悉无比。
学算盘的时候,正是最调皮贪玩的年纪,尤其是男生,因此,拥有奇特属性的算盘,除了上课时用来学习之外,课余就成了各人手中的神兵利器,举着算盘互相对阵,把那算盘珠舞地哗哗乱响。斗败了,把算盘正面朝下丢在地上,右脚踩上去,左脚往后一蹬,扬长而去。
估计每个男生都无师自通地把算盘当成滑板溜过,我们有理由相信,滑板轮滑鞋之类的灵感来自于古老的算盘。而家长们为了制止孩子这种顽皮的行径,又是引经据典,又是连蒙带骗,还真把我唬住了。
余姚的姑妈家村里有个跟我同龄的男孩,他也是姑妈家的亲戚,那时候我去姑妈家做客就经常会和他一起玩,在玩具匮乏的年代,每个孩子都能充分挖掘出身边一切具有潜在玩具属性的东西,算盘当然也逃不过沦为我们脚下滑板的命运。
家长们见我们玩得疯,就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奇怪的理论:把算盘踩在脚下滑,会导致耳朵不受控制地自己牵动起来。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愣是被他们说得有板有眼的,说着说着仿佛那男孩的耳朵真的动了几下,大家都看到了,便顺势以此大做文章,我就这么被洗脑了,觉得这两者之间的确有我不知道的因果联系。
回到学校以后,我还化身成了科普小先锋,给小伙伴们讲述滑算盘的危害,并以亲身经历者的姿态,告诉他们余姚那个男孩因为算盘踩得太疯,耳朵不受控制地牵动起来的故事,大家伙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一愣一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