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至精至微之事,求于至粗至浅之思维

至精至微之事,求于至粗至浅之思维

作者: Ava梅花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11:25 被阅读0次

《列子•说符》中讲了个故事——

鲁国有两户邻居人家,施家和孟家,施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另一个喜欢研究兵法。学问好好的儿子拜谒齐王,宣讲自己的理论被齐王授予太傅之职。好兵法的儿子去到楚国,向楚王贡献策谋,楚王很欣赏,任他军中的要职。

施家得荣华爵禄,邻居孟家很是羡慕,邻居孟家同样有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一个好兵法,于是就到施家请教,了解施家的儿子的成功奥秘,施家很慷慨,毫无保留的实地告诉了孟家。

孟家学问好的儿子向秦王游说自己的学问,秦王觉得当下正处于争霸之中,各家都在全力备战,无论是粮食还是人力都用在战争上,孟家的儿子却在宣扬仁义,秦王十分厌恶,就把孟家的儿子给宫刑后放黜了。

孟家另一个儿子去卫国献策,卫王说,我们是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我们小心适奉大国,才是求安之道,如今你让我兴兵建军,那么亡国就指日可待了。卫王转念一想,这个家伙这么有才能,有喜欢兴兵伐国,要是放过他让他游说了其他君王,那么我们卫国就要遭殃了,所以就砍掉了他的双脚,才把他放回鲁国。

孟家老太爷看到两个儿子残疾而来,到施家门口呼天抢地,这时候施家人说了一番话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我们的儿子方法相同,但结果不同。并非方法有问题,差别在于“时“的选择。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天下的是非是没有一定的,某一种原则,某一种道理,在某个时候、某个环境是对的,到另一个环境就不对了。“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曾经有用的当下或许就没有用了,曾经被弃用的方法,在今天又重获用处。到底是用于不用哪个方法,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我常认为选择很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用心精微的判断。

写成此文,是引导人详查形候,审视自身与环境,但免不得有人说,“你就直接告诉我怎么才能做到用心精微” ——真可谓“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相关文章

  • 至精至微之事,求于至粗至浅之思维

    《列子•说符》中讲了个故事—— 鲁国有两户邻居人家,施家和孟家,施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另一个喜欢研究兵法。学...

  • 人心 (四十至)田园居士岳岩坪(原创)

    人心 (四十至) 田园居士岳岩坪(原创) 至阴至阳 ,至暗至明。 至杂至纯,至俗至雅。 至广至微,至玄至妙。 至浅...

  • 上善若水

    至显至隐 至强至弱 至刚至柔 至动至静 至高至低 至洁至污 至尊至谦 至德至卑 至容至放 ...... 存于天地之...

  • 至微至欢喜

    我看见,雪粒从地下通道的旋风中翻滚着扑上面来,看见纷纷的枯叶一叶扁舟似的悠悠下落,看见藏在厚重围巾后的带笑的眼睛,...

  • 【听大夫说】2岁幼儿,体质虚弱,长期反复咳嗽...

    所谓大医精诚,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 【传习录读书札记220】静以永恒,动以无常

    《传习录下》第320条(黄直录25)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

  • 新八至

    至高至低山川 至近至远风帆 至深至浅缘份 至来至去自然

  • 《八至》诗

    唐代有女诗人李季兰,写有《八至》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尤末一句,于平...

  • 八至诗与李冶(季兰)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

  • 论述题素材2—大医精诚

    初学《大医精诚》,老师是这么讲的:医生要做到两点,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精至微之事,求于至粗至浅之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jk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