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维度

作者: 永恒的细雨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22:09 被阅读6次

    读书只有看书吗?看书看到的只是信息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目就两个: 为了体验 , 为了信息, 这是一个叫 Louise Rosenblatt的学者提出的.

    读书可以是看书. 可以用Kindle看,可以用pad 看, 可以用手机看, 可以在电脑上看.

    读书也可以是听书, 可以听别人讲, 可以听作者讲,可以听作者像念大学论文一样讲, 可以听作者变着声音讲, 可以听作者边讲边配乐. 这就是有声书

    读书也不仅仅是视听文字, 读书更是选书, 用书.

    看了, 不理解, 没记住, 没思考, 没实践等于没看.

    而这一切都是从体验和信息开始的. 如果你只需要信息就好, 看科学论文去就行了嘛.

    朗读

    “作者写的不应是文字写的是音乐”, 这是在Writing Tools 一书中作者对其他作者的建议.

    所以阅读阅读, 其实是要读的, 是要用听觉的,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 市面上还有一堆速度理论, 仔细研究会发现都有一个共识, 即:“不要阅读” , 他们的理论是, 用声音读的速度远远没有用眼睛看的速度快, 如果一个信息到脑中是需要经过声音变成信息, 那样太慢了. 相反他们认为应该通过眼睛经过视觉直接进入大脑,跳过语言声音的部分.

    不觉得有点不对嘛? 语言, 没有声音? 人类的语言一直都是有声音的. 你会说那是文字, 那是文学

    可没有声音的文字, 那就不是语言的全部, 而纯文字是只是信息罢了. 想象计算机存储一本书需要多少字节就知道了, 少之又少, 可为什么到了我们的脑中却变成了文学.

    优秀作品, 往往不只是视觉上的美观, 在Writing tools 中, 有极大篇幅关于如何改善听觉体验. “使用长短句” “扭转式的排比, 展现出重要的内容” 这些都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知道, “这里是作者认为很重要的部分”. “这里的感受是这样的”. “这里是震撼的”.

    如果能够通过视觉单方面的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为什么作者还要花心思在听觉的部分上面呢? 答案是体验. 阅读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有体验, 而光用看, 只能得到信息, 经验是不能够用信息的方式传递的, 想象一下用传递信息的方式讲述一段惊险经历, 大概是这样的:

    “我做了一个噩梦”

    没了.

    为什么演讲这种古老的演绎形式仍然存在? 为什么不能只依靠演讲稿就“速读”演讲呢? 为什么要去听现场听演唱会与这个道理是相似的, 挤两个小时的地铁终于来到了现场, 还要付费这样的傻事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就打开手机完成呢?

    演唱会和演讲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 更是一种经验, 一种体验. 而体验与信息最大的不同也就是一个词: “情感”. 之所以愿意去线上听一个人的演讲,甚至跑到现场去听去看一个人,不只是阅读演讲稿, 为的就是希望让自己能够直接感受 的 刻苦铭心 甚至换一种说法, 让演讲者的想要传递的经验刻苦铭心的影响自己. 现在, 基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我们看到了文字, 但好在作者为了让我们仍然能够透过文字去感受他的体验, 他的情感, 作者将文字赋予节奏赋予韵律, 也就好像能让读者听到作者(多半是非小说类), 人物(小说类) 活生生的在演绎. 关键的是可以在家里, 地铁上, 汽车上, 飞机上, 任何地方听到这种讲演, 至于成本嘛, 几乎是纸张的价格, 能不激动吗?

    以前一直听到一种说法, 说聪明的人都有一个能力, 他们能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来反省, 第一次听到世界上有这种人的时候后, 我觉得很可怕, 因为这直接的意味着这个人他能够经历身边的人经历不到的东西, 但这种能力往往看起来自己也会, 后来发现其实很难习得, 因为自己很难判断那时那刻的自己在那时那刻的“他” 的那个位置会不会做同样的傻事, 但好的文字, 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去阅读, 就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获得别人经验的方式. 其实本是有机会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捧上一本书就身临其境的. 难怪有人说最后悔的是”我本可以“. 而只字不差的“朗读” 就是最简单的方式

    有声书

    只要你有时间, 不管你在哪里, 无论是大山还是厕所你都能够和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交流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声书 或者Audiobook 就是这种好东西

    纸质书+有声书

    如果说纸质书是打破了地理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那么有声书就打破了我们看书方式的限制, 不管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可以在任何地点阅读,但无论什么时候, 无论在哪里我们的双脚都必须停下, 边走路边看书, 是不可能. 但是有声书就可以. 打破了这种限制之后, 那就是走路的时候听, 做饭的时候听, 打扫卫生的时候听, 甚至开会的时候听. 我很喜欢一种耳机, 具有主动降噪的能力, 然后别人带着这种耳机在地铁里听音乐装逼的时候, 我就在一边静静地听我的有声书. 由于彻彻底底的打破了范围的限制, 看书的时间大大的增加, 这种增加属于翻倍式的增加, 很快一本3-5百页的有声书几天就会过半, 这时候再听一遍往往会比第一遍更加有收获.

    看纸质书的时候, 虽然作者极力的想要表达自己的体验, 但是依然可能造成一定的误解, 那就直接让作者来读嘛! 在市面上的有声书大多数正规出版的都是英文的有声书, 好处却是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作者亲自读的.

    有声书和上课有本质不同

    听有声书, 必须承认并接受不断的反复听, 直到听懂作者每一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方能放过这句话这个事实. 由于是在读书, 别说是扫读了, 看文字书的时候我们都恨不得做笔记, 遇到有声书了怎么可能就放过几段话. 上课的时候老师是所用的语言的思考速度一般和听课的人的思考速度是差不多的, 不然学生听不懂了不能回放, 老师的课也就失败了, 但是有声书是一本作者反复锤炼的书, 其认知需要一定是远高于书籍的, 所以需要暂停和回放不一定是自己的英语不好, 往往是这几个原因 :

    1.同时出现多个抽象的概念, 难以理解, 需要时间理解

    2.边上有噪音听不清楚

    3.”诶作者怎么突然说这个了?“— 作者的结构跟丢了

    4.你需要去其他材料参考后才能继续: 比如作者说到了某个实验, 你需要去查一下

    5.听不懂的单词

    6.前面讲的忘记了: 发生这个了说明前的内容并没有充分消化

    每天晚上, 我都会集中的对今天有声书听到过的内容在文字版本上面扫读一遍, 这时候的扫读就很有意义了不仅仅是复习, 同时能够将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经过一天的沉淀, 哪些是有意思的,哪些是值得收藏的就变的一目了然, 此时只需要纯粹的获取信息, 那些体验早就跟着作者一起体验过了. 这个时候, 阅读更像是在看采访记录. 真正的一目十行. 一天下来你会发现, 你已经一不小心把这本书的这个部分阅读超过了两遍. 而且毫不费力. 而那些原先不理解, 没听懂, 不清楚的概念, 单词, 结构 也就在文字书上面一想就有了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维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js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