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连已知条件都抄错了,这题你怎么可能做对!”
深夜,11点半,我“啪啪”拍着孩子的作业本,冲他吼起来。娃迷迷瞪瞪的样子,更像是火上浇油。忍不住了,实在忍不住了。一个问题说一遍没有用,可以再说一遍,但如果说过五遍、六遍之后呢?说一次犯一次,就像是炸弹的引信被烧短了一截,反复多次之后,最终引信烧光,那么就让暴虐现世吧。
孩子上初中以来,学习的压力主要就在作业上,完成作业的时间太长,他自已非常累。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他能更高效地完成作业,多出来的时间干些什么不好?所以我特别希望对于改正一个错误之后,就永远不要再出现。说过提醒过的注意事项,一次到位,绝不要再触犯。现实的反馈却不如人意,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底限。这一次,是实在忍不住了。
暴虐之后的反思
暴风雨终究会过去,灾后重建工作还得进行。发火也挺累的,心很累。火气过去,我静心来想,为何我要对孩子施加如此强烈的语言暴力?柔软地呵护还算是平常,咋就一下子走到温柔的反面了呢?
原因到底是啥?反复揣摩,如同《论语》那么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竟像揉在手里的面团,渐渐发生了变化,揣出些意趣来了。
希望,就是希望,我肯定了第一个主导的因素。希望本是美好的事情,但希望的背面其实是一种标准,娃如果达不到标准,我自然就会失望。失望这个东西,像第一只被惹怒的蜜蜂,在它发泄了力量不大,与敌同毁的报复之后,便会招引来伙伴继续进行报复,比如愤怒、仇恨、疯狂、失落、悲伤、失控……再强悍的内心防卫,也挨了住反复的穿凿,最终失却了城门,丢失了防卫,情绪的核心被黑色的情绪所占领,接下来再发生什么就无法控制了。
那我们要丢掉“希望”吗?那也是万不可能的事。希望毕竟也是一件高贵的、值得去追求的东西,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把希望守候成绝望,让自已沉沦。我想我就是那种蠢人吧。我给希望附加了太多的标准,如果这个希望是我自已的,那么遇到挫折的时候,痛苦的内心折磨可以自已消化。但把标准当成希望套在别人的身上,那受到阻碍的时候,自然也会将堵塞在内心的情绪通过他人——这个出口发泄出去。
希望是没有错的,孩子是无辜的,那么希望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就是所有问题的所在。对于孩子的怒吼,就是这样的冲突的结果。那自此之后,我就不再把希望当成花环套在孩子的头上了吗?当然也是。自今天开始,我要认真剖析一下,我凭干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能达到我所预期的那个标准?如果他本身就达不到,或者目前就达不到,而我还要一再要求,这样造成的矛盾和落差,还是会导致不定期的暴发。
是的,自此以后,要分清希望与奢望。希望是美好的,奢望是涂了太多蜂蜜的蛋糕,吃到最后毁人害己。两者之间开头很像,但沿着它们指引的方向前进,达到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小心分辨两者的不同,细小的差异很容易让人迷惑。防微杜渐,谨小慎微还不能保证不误入歧途。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是因为我们现在做得事情,或许是因为程度还不够,或者说没有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才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像修筑一条长堤,每做一件事情,有可能是弥缝补漏,也有可能是放一只小蚂蚁让它去钻个小洞,这样的差异,看不出来,只有当浊浪滚滚,惊涛拍岸的洪水来到眼前,那么平时做得那些事情而积累的功德,真正兑现为成或是败,是恶孽还是善果。成于平时,败也在平时,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
内心平静的生活
把自已的标准降下来,把幸福感提上去。标准提上去容易,降下来难,失去了高标准,就是对娃的放纵了?这样的焦灼,其实是一种急躁的表现,学习与成长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一朝一夕到达理想国,那路上的艰辛全部忽略。想想《西游记》,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我们的学习不也是一样的吗?我们人人都想当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西天,拿起真经就回来,麻溜儿地完成任务,从此吐辞成经,举足为法,可惜取真经的不是悟空,而是三藏。
多一点宽容吧,面对孩子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我们之所以苛责,是因我大人已经取过“经”了,知道哪一处山坳里藏着妖怪,哪一处水湾中躲着妖精,就算是不知道,凭借着经验也知道山高水浅,取道轻松。娃他不知道呀,如同懵懂的三藏,后退无路,唯有闯过去,那么一时不利,狼狈不堪,此时,我们咋办?把他扶起来,继续向前走就是了。
孩子的成长是不会停止的。我对现在的教育抱怨太多,细想一下,教育现状也没有大错。孩子也在教育体制的督促下,不断成长,多背了一篇文章,多听了一节历史故事,多掌握了一种观察生物的方法,多学了一章数学知识,这样就够了么。只要他跟得上,作业做得完,像排名这样的东西,得之可喜失亦不悲就行了。
微信号:初中三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