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A-Day] 12/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2/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58/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57/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55/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56/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53/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54/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24/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 [Page-A-Day] 22/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文摘:
为论证纯粹理性的不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4组二律悖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3)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4)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之所以有二律悖反,在康德看来,是因为人们无法认识物自体。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知性”,最后进入“理性”。感性通过感官感受,知性通过先天的综合判断都可以认识现象的世界,比方说,我们通过感性知道了事物的颜色、大小、气味等;我们通过知性掌握了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然而,我们认识的都是现象世界,我们没能把握本质的世界即物自体。理性不满足于感性和知性的能力限制,于是追求着无限永恒的物自体。可惜,理性在认识时超越了自己的经验界限,企图通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去认识宇宙理念或物自体时,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就会必然出现矛盾冲突,也就产生了二律悖反。说白了,人的认识只能限于现象世界,物自体对人来说,永远不可知。举个例子,一群正常视力的人眼里的红色是一种颜色,而对于色盲而言,他们的红色却可能是另外一种颜色。我们每个人认识的都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体会:
这和"道可道,非常道"同一个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