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吉日维戊①,既伯既祷②。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③。
吉日庚午④,既差我马⑤。兽之所同⑥,麀鹿麌麌⑦。漆沮之从⑧,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⑨,其祁孔有⑩。儦儦俟俟⑪,或群或友⑫。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⑬,殪此大兕⑭。以御宾客,且以酌醴⑮。
2、注释
①戊:指初五日。古时以十日中一、三、五、七、九为单日,即甲、丙、戊、庚、壬,余为双日。单日亦刚日,适宜于外向性活动。
②既伯既祷:伯,马祖神。祷,向神祷告。
③从:追逐;群丑:成群野兽。
④庚午:指初七日。
⑤差:选择。
⑥同:犹“聚”。
⑦麀(yōu)鹿:母鹿;麌(yǔ)麌(yǔ):群聚貌。
⑧漆沮:漆水、沮水流域。
⑨中原:原野之中。
⑩祁(qí):指大兽。
⑪儦(biāo)儦:奔跑貌。俟(sì)俟(sì):行走貌。
⑫ 群:兽三为群。友:兽二为友。
⑬ 豝(bā):野猪。
⑭ 殪(yì):射死;兕(似):野牛。
⑮ 醴(lǐ):甜酒。
3、翻译
选定戊日为吉日,祭祀马祖作祈祷。田猎车辆已备齐,四匹雄马壮又高。驱车登上大丘,追赶那成群的鸟兽。
选定庚午为吉日,挑选我的马匹。寻找野兽聚集之地,大批鹿群在那里游荡。在漆水沮水边驱逐兽群,赶到天子射猎之地。
遥望原野之中,地方广大野兽众多。有的快跑有的漫游,成群结队三三两两。都赶到天子近处,让天子愉快的射猎。
天子把弓弦拉开,天子把箭拿在手。他发箭射死小野猪,又一箭射死大野牛。野味拿来接待宾客,共吃佳肴一起饮酒。
4、解读
《毛诗序》云:“《吉日》,美宣王田也。能慎微接下,无不自尽以奉其上焉。”此诗为歌颂周宣王田猎并宴会宾客而作,历代学者对此没有异议。
从写作手法上,此篇属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全诗分为四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吉日,祭祀马祖,备好马车。第二章写选择良马,正式出猎,在漆水沮水边进行围捕。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周王射猎。第四章写周王亲自发矢射猎,带着猎物返朝,宴享宾客群臣。
此诗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展开描述。既有综合场景的描写,也突出周宣王英武形象,是写得比较好的一篇。
周宣王举行的田猎活动是周王朝每年在畿内举行的常典,有显示国家文武功业的目的。正如朱熹《诗集传》引吕东莱所议:这种活动可以体现国库之富,体现军队之威,体现军纪之严,体现君臣上下之情,体现综合调度之周。能够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说明当时的王室富有活力。——正是在这位英武的周宣王治下,周朝正在经历一场中兴时代,此诗应该写于此时期。
周宣王(?-前783年)姬静(一作“靖”)的父亲,就是那位因为“能弭谤”而引发国人暴动(公元前843年)的周厉王姬胡。愤怒的国人赶跑周厉王,还要诛杀太子,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私下养育在自己家中。14年后,周厉王死于流亡,召公等拥立姬静登基。
周宣王是周室第十一位天子,在位45年(公元前828——前783年)。继位初期,因为亲历王室失势之耻,能够有较为清醒的头脑,奋发图强,在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等一帮贤臣辅政;军事上借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等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但到晚年,周宣王逐渐昏聩:在政治方面,独断专行、不听忠言、滥杀大臣,军事方面持续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国力大亏;宣王中兴遂中断。在内忧外患中,周宣王死去,他的儿子姬宫湦(shen)继位,就是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而导致国破身亡的周幽王(此事亦有新说:2012年,清华大学在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即清华简之时,发现竹简的记述与史记所载相左。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是主动讨伐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并无“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古典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就以周宣王冤杀大臣杜伯为开端的,说明周宣王晚年昏庸是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周宣王本人之死,也被史籍说成是杜伯冤魂索命,以箭射死在宴游的马车上。
古代马车(摄于秦俑博物馆)《小雅·吉日》里的周宣王,是中兴之主。如果其在政治上的作为能持之以恒,或许能使病入膏肓的伟大王朝起死回生,最终却败给自己的昏聩。本诗所展示的中兴盛景,其实是昙花一现耳,令人扼腕叹息。不知周宣王在马车上中箭伏倒的那一刻,有没有回想起当年在马车上“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的蓬勃英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