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读《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有感(1稿)
没有爱,教育就没有温度;没有爱,教育就没有灵魂;没有爱,教育就没有生命。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 ——题记
今天再次认真阅读了由李牧川、郑旭兰、张琼和张基广四位作者共同编写的《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基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1958届L班毕业生的回溯研究》(以下简称《班主任:生命牧者》),内心很受触动。
《班主任:生命牧者》以湖北省实验小学段文兰老师为案例,以她所任教的1958届L班毕业生50年后的回溯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段老师的母式之爱、公正之爱、宽容之爱、细节之爱、平等之爱等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给小学生的人生发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终身影响,并终身滋养着学生的生命世界与存在可能。这到底是是一位怎样的班主任老师?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读完整篇文章,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
一、读标题
本研究的标题是《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基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1958届L班毕业生的回溯研究》。
读完标题,我拎出了几个关键词:班主任、爱、生命牧者、回溯研究。其中“爱”这个字特别引人注目,班主任,只有用“爱”才能开展班主任工作,滋养学生终身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爱,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保障与前提。
“生命牧者”是什么意思?百度词条这样解释牧者,“牧者”是基督教中的称呼,因为上帝爱他的子民,所以形象地称他的子民为羔羊,那用生命之灵粮喂养群羊的自然被称为牧者。而这篇研究称班主任是学生的生命牧者,我可否这样理解:班主任应爱他的学生,用生命之爱呵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用爱影响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
该研究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BEA130030)成果,通过对W小学1958届L班毕业生50年后的回溯研究,发现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浓厚、最具有人性色彩的影响。
二、读作者
本回溯研究是由四位作者合作完成的,第一页有对四位作者的简单介绍:李牧川,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郑旭兰,北京和创留学教育咨询公司咨询师;张琼,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张基广,湖北武昌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我很好奇,研究者写这篇回溯研究的初衷是什么?通读全文,我对研究者们肃然起敬,研究者所体现出的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高度负责性都让人折服。毕竟这是一份追溯到50年前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整理等过程中,其跨度、工作量都极大,而每一项研究结果的获得都有理有据,都用具体的数据、内容证明,读来令人心生敬畏,有对研究者的敬畏,也有对段老师的敬畏。
我是第一次读回溯性研究报告,“回溯”意即回顾、回忆,又区别于回忆。通过查阅词条,我可否这样理解回溯,因为段老师所任教的1958届L班的学生至毕业后一直到段老师逝世,每一年都会回去看望段老师,向老师汇报工作、家庭和生活情感,包括磨难和喜悦,段老师的教导对学生产生了终身影响,为了揭开段老师教育背后的伟大意义,研究者们采用访谈、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等方法选取L班的9位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回溯研究,让我们看到段老师背后的教育故事。那么,段老师的教育是否对班上的全部学生都产生了正面、积极的终身影响?段老师的影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篇回溯研究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我又能从这篇回溯研究中学到哪些具体可行的做法吗?
三、读结构
每一次阅读研究报告,我都会特别留意文章的脉络结构,本篇研究报告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接地气,感觉很适合我的阅读口味。以下是文章的结构。
一、引子:跨越世纪的“班主任”回忆与教育回响
二、视角与方法:基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回溯研究
(一)基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回溯研究:“个体生命自身的参与式理解”
(二)基于过程与方法:“客观而可信的班主任记忆与影响还原”
三、班主任的“教育之爱”: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人格基础
(一)“她是个伟大的母亲”——教师“母亲般的教育之爱”终身滋养着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心灵世界
(二)“段老师最喜欢我”——教师“公正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自信人格与感恩情怀
(三)“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不求回报”——教师“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终身葆养着学生的纯真人格与安全感
(四)“没有分数的表扬”——教师“宽容的教育之爱”终身呵护着学生的自尊人格
(五)“我们也喜欢读书、看报、学习”——教师“基于教学艺术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塑造学生的学习型人格
(六)“我一辈子都记得勤剪指甲并把剪下的指甲留起来”——小学班主任“细节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
(七)“教师的道歉让我一生难忘”——小学班主任“平等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诚信人格、主体人格
(八)“业务上很敬业,做人方面不附势”——小学班主任“敬业自重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班主任的世纪背影与教育之爱
四、读内容
去年第一次阅读这篇回溯研究时,就很感动,内心很受触动,也越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神圣使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终身影响。而这一切的工作重点、中心、前提条件就是——爱。
1.爱,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1]班主任是学校里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学生成长中影响最大的重要他人。《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如果一个教师怀着凶恶的心肠,最好不要走到教室里去,以免破坏学生幼小的心灵。我一直严格地要求自己,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之,可是有些时候还是会犯错、还是会暴怒。我们班的小宝,学习能力较弱,贪玩、作业拖拉,学习不自觉。有一次下课,他没有订正好生字又跑出去玩了,我很生气,于是立马把他叫到了跟前,生气地说:“你今天把这个字抄200次再回家。”(我不喜欢给学生布置一些机械的重复作业,比如抄写很多次甚至是罚抄,而那一天,我太生气了。)话音刚落,我就后悔了。可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我没有勇气马上收回。放学后,小宝趁我不注意又溜回家了,我更加生气了。回到家后,我和5岁的女儿谈及此事,女儿的一番话让我自责不已。女儿说:“妈妈,我有一个办法。你下次就跟小宝说,作业做好了你就给他奖励一个五角星。”年幼的孩子都知道奖励比惩罚更有效,而我,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暗自庆幸小宝还好溜回了家,免过了我的惩罚。第二天,来到教室,见到小宝,我说:
“小宝,我错了,不应该罚你抄200次。”
“老师,我错了。”小宝马上回应到。
“你错哪了?”
“我不应该逃回家的。”小宝结巴地说。
教师的爱生之心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情感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态度与情怀。[2]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衡量班主任是否爱学生呢?面对形形色色、个性迥异的学生,班主任真的能做到一视同仁、爱每一个吗?我们爱学生的方式正确吗?
2.爱,是班集体建设的保障
相对于欧美走班制学校,学生散布于学校中,以个体形式或者临时课堂组织生存,中国中小学生则是以“班级”生存于学校中。[3]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后续的班级建设中逐步形成班集体。爱,是班集体建设的保障。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母亲般的教育之爱”在学生心中播撒下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学生在日后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学着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人、关爱世界,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有着奠基性的终身影响。[4]在充满爱的氛围中,班级必将成为温馨幸福、充满凝聚力的集体。我想,如果没有爱,如果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在班级里就不会有归属感,哪怕开展更多的活动也是没有用,也是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
3.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研究者对L班的回溯访谈中,感受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每一个受访者,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当年的“差生”“优生”,都表示“段老师最喜欢我。”一个老师能够做到公正地对待和喜爱自己所有的学生,不以学生家庭出身高低、天资聪慧与否等外在条件决定自己付出情感的多少,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最高尚、最纯洁、最本真的。[5]面对班上这么多的孩子,我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能保证每天每周都和每一个孩子有交流,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每一届学生到了中高段,我就会开通“心语”沟通模式,每周末,学生在“心语”本里总结一周的得失,倾诉烦恼,无论多忙,我都会利用一周的时间认真批阅每一本“心语”,用文字和每一个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话,“心语”模式让我成功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俘获了孩子们的信任,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亲身体验到我的关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清楚地记得倩倩说:“每次看到老师您的评语,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你总是夸我表扬我,而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胆子太小了。”文静每次心语的开头都是大同小异的:“叶老师,又到了和你说心里话的时候了,真开心,我觉得这种感觉真好,这样的交流方式好奇妙。”她总是会在心语中跟我说很多的心里话,开心的不开心的。不止一个同学在心语中写到:“叶老师,真希望你可以一直陪着我们到初中,真希望你可以一直教我们。”
4.爱,是培育健全生命体的催化剂
本回溯研究总结了八种不同形式的班主任的“教育之爱”,为学生奠定了终身发展的人格基础。这些“教育之爱”分别有:母亲般的、公正的、无条件的、基于教学艺术的、细节的、平等的、敬业自重的八种不同的爱之表现形式。
每个孩子都是一轮月亮,有着自己的阴晴圆缺。当我们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时,我们的心中就有了“宽容”:用宽容的话语帮助他们,用期待的目光欣赏他们,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终身受益。[6]
段文兰老师不仅仅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中,而且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世界,这种“爱的能力”对学生终身的幸福、健康的生活至关重要。[7]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爱的艺术[M].赵正国,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135.
[2] [4][5][6][7]李牧川等.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6—41.
[3]熊华生.中国班级的特性.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