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段子。
有一天,贺涵在河边玩耍,看到了一个放牛娃,他们聊了起来:
“你养牛干什么?”
“挣钱。”
“挣钱干什么?”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儿之后呢?”
“生孩子。”
“生完孩子之后呢?”
“给他买牛让他养啊。”
“你就没有理想吗?”
“理想是什么?能换成牛吗?”
现在这种思维“进步了”。
有一天,贺涵在写字楼下玩耍,碰到了一个白领,他们聊了起来:
“你工作干什么?”
“挣钱啊。”
“挣钱干什么?”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儿之后呢?”
“生孩子。”
“生完孩子之后呢?”
“供他读书,然后上大学。”
“大学毕业以后呢?”
“让他找份好工作。”
“然后呢?”
“让他挣钱取媳妇儿啊。”
“你也没理想吗?”
“理想是什么?能换成房子吗?”
Hello,没有理想的造粪机无知的父母亲戚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杀手,他们用“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轻松葬送了高等教育的意义。把孩子栓在身边,让他们就近找工作找配偶,尽快生育,然后把孙子也栓在身边,这就是“天伦之乐”。许多理想死在了父母亲戚的规劝里,许多年轻人25岁就把自己埋进了土里。
失去理想的人越多,社会进步就会越慢。
今天竟然有人跟我说:
“你也20好几了,别做那些梦了,踏踏实实地工作,结婚生子孝敬爸妈才是王道。”
我擦,20好几不正是大好年华吗?!
能用这类话来“劝人向善”的,本就是一事无成的人,就那点可怜的人生阅历自然也谈不上远见,却一副人生导师的模样对别人的生活和选择指指点点。
刚迈出家门就有人对你高声吟唱:“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刚大学毕业就有人催你结婚生子,来不及去为理想征战,你就已卸甲归田。
父母的规劝也是人生考验的一部分,这种也叫“谗言”。生活是自己的,别人再为你着想,也只是他的一种设想,你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成全应该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让他独立,让他主宰自己的人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Hello,没有理想的造粪机我见过20出头的年轻人,父母帮忙交了首付,亲朋介绍成了家,很快有了孩子,沾沾自喜,甚而嘲笑还在辛苦工作奔赴理想的人,一副人生赢家的模样。我很诧异,在这个出门就能撞上wifi的年代,普通民众的幸福标准还是通过筑巢配种速度来衡量的吗?
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年轻人,跟用过的避孕套没啥区别,只能归为“垃圾”。世界总需要精彩,若不去让自己放出光芒,便去做那大浪淘沙的芸芸众生吧。25岁抛弃理想,52岁就会悔不当初,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快走完了,但却没有浴血奋战过。驻足的人,总会羡慕奔跑者途经的风景。
说这些的意义只在于嘲讽,不在于奉劝别人重拾理想,毕竟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世界的资源本就有限,只有少部分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请让那些胸无志向的人继续沉沦吧。
我宁可做追求理想的傻逼,也不做安稳生活的造粪机。我仍然要歌颂,歌颂那些无所畏惧追逐理想的人:
远方的游子,
只要你奋斗得快乐,
便在征程里安享幸福,
即便花不为你开,
即便你永不归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