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川河下游,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村叫小南庄村。小村近400户人家2000余口人,分散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村庄里有岳、王、周三大姓,是村子里的坐地户,每个姓都有庞大的家族。因此村子里这三大姓,都能拐弯抹角攀上亲。后来陆陆续续有外来户迁入,村子里的杂姓渐渐多了起来。
村口有一条小河是季节河,一到雨水季节河水往往暴涨淹没岸上农田。后来村里齐心协力男女老少齐动员,修了又高又长的拦河大坝,小河周边的房屋和农田多少年都安然无恙。
村民们守着小河却年年为了吃水发愁。早年间在离村几里地外的韩家地有一眼水井,村里人以前吃水都在哪里打。等水的水桶往往要排很长的队才能打上一担 。后来为了解决吃水难问题,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里门外打了旱井,夏天雨水充足时灌满水井,冬天积雪也往井里填,为的是平时吃水方便。再后来村里为了彻底解决村民们吃水难问题,自力更生建设起大水池和水窖水窑,不再靠天下雨积水,而是上面水库定点定量防水。吃水问题大大缓解,但因为上面水库库容有限,所以村民们担水还得凭水票。许多人家用水都得节约,不能放开用。
这一切,直到娘子关提水工程顺利竣工后,村里的吃水问题才真正不是问题。而那些陆陆续续因提水工程而进驻村里的民工们,也给村里留下很多故事,至今还在很多村民中广为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