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打卡群
读前感—《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读前感—《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作者: 流川笑了 | 来源:发表于2016-04-08 22:11 被阅读93次

作者: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

国籍:美国

译者:黄钰苹

作者生平:1936年生于意大利,童年在意大利度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颠沛流离。 大战后,无意中听到荣格关于心理学的演讲。备受启发。阅读了大量荣格和弗洛伊德著作,决心从事心理学研究。1956-1960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人类发展专业博士。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创造力大师、“心流理论”提出者“。

本书由来

1990—1995年,作者及其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对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进行访谈。从大量的访谈资料行中,对卓越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特点、创新过程的运作方式,以及哪些条件鼓励或阻碍了创新观念的产生,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成书。

关于这项创造力研究保留的疑问:

关于这项创造力的研究,从统计学包括的四部分来看:

1.收集:存在选取91位创新者的抽样误差,91位创新者描述误差及采访者提问诱导。

2.处理:存在作者选择误差。

3.分析解释数据:受作者自我观念影响巨大

4.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同上。

选择读这本书的理由

1.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趣,更富有创造力,期待未来的生活会因为现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永远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和自己。

2.为了获得,知识的知识,方法的方法,技能的技能。即知识的源头。因为在知识的源头活水,有着简单的规则,它能兼容无穷大的差异,并投射到更多的领域。

读这本书我将采取的态度

1.将读融入自我生活体验里

钱钟书、乔叟非常善于,埋首从卷帙浩繁的故纸堆里,汲取智慧。我觉得阳老师以及《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都是这一类。他们热衷于读书,仿佛生活的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多数来自大量的阅读,其次才是自己亲身经历。

以上这种学霸模式的阅读,实非凡人所能企及,更何况我还是学渣。  显然书本对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从书本获得的知识与启发,得融入自我的生活体验。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即求知过程不是吸收一堆外在的价值,而是在具体的行动上展现他的真正的理解。

将新鲜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互为印证,然后改进自己的品格,扩张自己情感的胃口,这是我最终想通过读书达到的彼岸。

2.在读中不断地写

不仅要读,还要去感受,更要去写。群里从原有的21人,到目前剩18人。自认为写不出400字的主儿都自动退群了。下面这句话供我与剩下的小伙伴们自勉。

硅谷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在 《如何写作》开篇写道:

“写作不仅交流想法,更催生想法。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能意识到好的写作竟如此重要。如果你不善写作,也不爱写作,那么,你在余生将与贫瘠思想为伍,错过经由写作带来的新世界。“

一段题外话

(最爱读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总能调动你所有的感官体验,嗅觉、视觉、触觉的。。。

 ”气味也是这样的。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晕,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满房都是清刚明亮的气息,所以是积极奋发的,仿佛在新房子里过新年,清冷,干净,兴旺。”

她的思想也在感官体验、人生教育中得到滋养。

张爱玲一生的坎坷,和作品中的悲凉意味。让人错以为张爱玲的一生是不幸的,悲剧的。私以为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悲哀的,对这个世界点滴的美好也会有着巨大感受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前感—《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gv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