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缓慢的,一种是连绵的,一粒宝石会自己找到另一粒宝石,一颗沉重的心彻底落地
——摘自安贫诗歌
顺其自然的力量昨晚,女儿打来电话,稚嫩的声音在武汉闷热的夏日傍晚显得异常清澈——“妈妈,我想你了,我都洗完澡了,今天很开心,我还给你买了玫瑰精华水呢!”,"什么?你买了什么?"我正走在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以为自己听错了。“玫瑰水,等我拍给你看看”,我怀疑了一下,莫非是姑妈或奶奶让带的吗,我微信留言给她。过了一会儿,她发了一句语音:"不是的,是我自己选的!"这语气透着一点骄傲和嗔怪。
突然间,一股热流涌向眼底。
我发现,不知不觉间,9岁的女儿又长大了。
想起前段日子我带她到泳池游泳。刚下水时,1米6的水深让她有些胆怯,紧紧抱住我不敢松手。“你试着踮脚,想下去年教练教你的动作”,“不行,我怕”,“那我托住你,你再试一下,先想想闭气和浮潜?”
她扑哧了几下,半踩水半仰头蛙状,去年学的动作已经严重变形,节奏也已打乱。还呛了几口水。我无奈。
这样持续了几个来回,突然间,她踮脚找到了水底,又看了看其他小朋友,扭过头说:“妈妈,你给我找一个浮板,我自己试吧,不要你管我了”。
就这样,我把浮板给她,在她距离不远的地方自顾游着,时不时回头看看她,给她送去一个轻松的微笑。
直到游泳夜场即将结束时,我看到了一个熟练的小身影,不知何时在水中轻盈地舒展开来。停下来拍打踮脚站立时,飞扬的水花溅在灿烂的笑脸上,就像一朵盛开的小花。
顺其自然的力量以前看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父母应该更有耐心地陪伴孩子长大。现在学习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有关理论后,更加认识到应顺应成长的自然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对孩子成长过多控制和干预带来的伤害。
1、“60分妈妈"的温柔一推
曾奇峰老师称合格的母亲为”60分妈妈",也就是温妮科特说的“足够好的妈妈”,即让孩子体验安全和危险的情景,也体验失望的情绪,这样可能使孩子在人格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和信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应和放手。
反之,从客体关系学说分析,父母会因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复制过去家庭关系模式,从而过多的控制孩子。比如受原家庭“控制模式”成长的父母会在孩子习惯养成、家务包办、应试培训、学业选择、恋爱结婚等方面过多干涉,给孩子强加父母意志。
从防御机制分析,父母会因为避免和孩子预期分离的焦虑,或将虚弱(无能依赖)自体部分投射给孩子,以避免自身产生屈辱感,也会在孩子成长期间通过潜意识过度控制,让孩子对自己形成依赖,从而避免孩子成人后与父母分离的状况。这也恰恰说明了父母人格独立上的缺陷和意识上的不自知。
好的自然的亲子关系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基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恐惧焦虑感从而对孩子施加过高期许、限制和要求。
2.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自然而然的力量,而非国家或法律的力量。我理解的这个国家或法律的力量可以象征化引申为干预和强制化的力量。也就是破坏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轨迹,将会使某种情感体验失去原有的本质。
曾老师曾说过,对父母好或者说孝顺,是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如果把它变成一种强制性的手段,就相当于把一个很大的力量变成一个很小的力量。即如果父母对孩子好,孩子学会了父母这样的爱的表达后自然而然会对父母好,虽时间有先后,但是终会达成。
反而,通过不断攻击或干预孩子不孝顺的言行,反而是没能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没办法学习如何对他人好和体谅他人的痛苦。
我想,大棚催生的蔬菜水果尚且贫乏无味,不同特点的孩子尚且不同成长轨道,如果不经过应有的淬炼积淀,哪有后来的得到丰硕?这个应有的淬炼恐怕就是自然而然的力量吧。
此时,我想起了开心麻花今年暑期档电影《跳舞吧,大象》里皮鲍十在训练“四花”苦练舞蹈基本功的几个方法,堪称绝妙。大马路上听声音培养音乐节奏敏锐力,户外跳皮筋锻炼团队协作灵活性,公交车上自然舞蹈练就身体创造释放性,舞厅跳交易舞修炼高雅气质。。。这些都是将音乐舞蹈回归生活和本源的方法,具有最强大的自然而然的力量。
诚然,在我们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多一分顺其自然,少一点刻意妄为,将会是多么舒心而惬意的事情啊!结果也将会大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