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暑假就结束了,这个暑假,有的父母送孩子去兴趣班去研学的,有的父母陪孩子一起旅游的,还有更多的家长在家里和孩子大眼瞪小眼,动不动就是一地鸡毛。
养育孩子的路,不止一个短短的假期,孩子需要假期,家长也同样需要休息——身为父母,我们总在不断地被需要被消耗。
白天忍不住吼娃,晚上就开始后悔,第二天告诉自己要忍住,可是孩子一闹腾就破功,继续吼娃,继续后悔,这个过程中不断地PUA自己:我不是个好妈妈。我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什么是养育怠倦?
你真的是个好妈妈,觉得累,也许你只是遭遇“倦怠期”了。
听说过职业倦怠和心理倦怠,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还有“养育倦怠”,其实“养育倦怠”并不少见,大约三分之一的家长经历过,责任心强的妈妈会更容易中招。
在心理学中,倦怠是一种不平衡的情绪。
当父母感到巨大的育儿压力,而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不足以克服压力,不断的付出也无法平衡这些落差,这种力不从心就会让父母感觉无比疲惫,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养育怠倦的表现
一、身体被掏空
育儿这份工作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当父母的,孩子的每件事都要参与都要操心,长此以往,相信不少人都有感觉“身体被掏空”。
这时有的家长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脖子痛、乏力、耳鸣等症状;而有的家长只要想想未来的日子,就已经疲惫不堪了;还有的家长则会觉得自己非常“虚”,快生病了,感觉全身哪里都不对。
二、情绪被耗尽
工作不想干了,可以跳槽,但孩子看不顺眼了,不能撒手不干,只能硬撑,这时觉得孩子讨厌、可恶、可恨是再自然不过的。
当人感到心力交瘁时,会本能地让自己远离疲惫的源头,但孩子还需要父母的照顾,所以很多经历“倦怠”的家长会觉得每天的日常就像机器人完成任务,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像隔了一道看不见的墙,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越来越疏远,父母很难感受到与孩子相处的乐趣,很难对孩子传达关心和爱护,也很难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求做出响应。
三、价值被否定
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时候会不自觉产生期望:希望孩子吃好睡好,但孩子就是又瘦又小;希望孩子自觉认真,但孩子就是拖拉磨蹭;希望孩子是小棉袄,但孩子只会戳你的心肝肺,当这种“期望”和“比较”混在一起,这时父母的希望多大,落差就有多大。
“为什么别人当父母当得这么成功?”当“不完美”这几个字被钉在耻辱柱上,有的家长就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丝毫作为父母的角色成就感,反而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
如何消除“养育怠倦”
一、接受不完美
首先,我们要承认只要为人父母,都有可能出现“养育倦怠”,只是不同的人出现倦怠的时机、时长、频次、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平时我们要对“养育倦怠”保持警惕,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是否有相关的迹象,如果发现有,就积极正视这个情况,而不用觉得自己有问题,不好意思或不敢跟人讲。
当你在心理上真正接纳了“养育倦怠”的事实,允许自己不必时刻“完美”,整个人放松下来,反而有利于积极寻找倦怠的原因及应对之策,才有可能更好地预防进入抑郁状态。
二、向队友求援
精神状态放松了,但养育孩子这样一个长期的现实任务并不允许家长松懈,所以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不仅仅是父母某一方的责任,产生“养育倦怠”的你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试着把养育孩子的任务分享给另一半,结果也许并不会像你想像的那么糟糕。
给孩子一个机会和父母一方单独相处,也是改善亲子关系的一个好办法,而另一方也可以趁机放松一下,让带娃的疲劳得到疏解。
如果觉得家庭或亲友支持无法让自己有很好的改观,那也要积极寻求相关的专业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三、要以退为进
亲子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孩子的事情当然要管,但不要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要插手;孩子的学习当然要过问,但不要急得恨不得代替孩子学习。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不仅容易让自己失去平衡,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也更容易陷入“养育倦怠”之中。
家长要学会退出孩子的生活,只做孩子生命中的帮手。当然要注意的是这个“退出”是从小到大逐步地退出,逐步把自主、隐私、生活等交还孩子,而不是一下子大撒手,一下子什么都不管。
打个比方,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家长要退出餐桌,让孩子掌握自主吃饭的技巧;5岁的时候,退出孩子的卧室,让孩子拥有自主入睡的能力;6岁的时候,要开始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退出厕所退出浴室……
平时的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家长也可以逐渐放手给孩子去做,一旦孩子做好要给予及时的正面的回馈,千万不要让孩子的任务只剩下学习。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家长,等孩子稍大,家长要学会转变角色,静静做个守护者,之后引导孩子更多地结交朋友,慢慢从孩子的全部世界里退出来,孩子的朋友多了,父母才会更加轻松。
养育孩子的路途是那样的漫长,大家都是在崩溃中咬牙坚持着,虽然有时会因为孩子而焦虑自责,但是孩子带来的幸福却是父母最难以割舍的“甜蜜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