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一拖再拖写到了最后一个部分。
读书笔记:
四、社会
1、社会正义意味着你要放弃一些你拥有的东西,从而让别人能够拥有更多。
2、精英教育系统对整个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a、扩大社会不平等
b、妨碍社会流动性
c、固化阶级特权
d、创造一个与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类似的与社会隔离的精英阶层
3、SAT的本意是摸清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但实际上,它摸清的却是学生们的家庭收入。
4、类似平权法案或奖学金之类的项目,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让那些无缘进名校的孩子们无话可说。
5、学校开始拼命讨好学生,这样做有很多原因,它会让客户(学生)开心,只要客户开心,捐款自然就会源源不断。
6、这种恭维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恭维。
7、学校和教授们本身就是精英治理的产品。他们能跻身一所精英机构,这本身就足以让他们窃喜一辈子。他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公正的认同感与学生们的心态并无二致:这里可不是谁都能混进来的,能在这里站稳脚跟,说明你是最棒的。 当然,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精英心态。它就像一个契约,当你学会用分数来评判自己时,你就已经在这张契约上签了字。 问题在于,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下,学生们会坚信,分数就是一切。
8、很多人发现,精英学校的学生大都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的SAT分数比普通人高,因此他们自然就应该享有一切他人享受不到的特权。事实上,真正的逻辑应该是:你的SAT分数之所以比别人高,是因为你本来得到的就比别人多。
9、“失败者”代表的是自我中那些被拒绝的部分,是内心深处最深沉的噩梦。 “失败者”的存在,哪怕只在于想象中,都是一种药膏,一种心理资源。它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那种脆弱却又对你无比珍贵的自尊。 这就是为什么精英阶层的那种“理所应得感”与之前老派的贵族阶层身上那种真正的自信相去甚远的原因。 权力感总是伴随着一种焦躁和自私,拥有权力感的人总是被笼罩在对失败的恐惧中。
10、学生们在校的学习方式,甚至包括他们在校接触的学习之外的东西,都会影响他们未来所处的阶层位置。 工薪阶层的孩子们会学习如何严格遵守纪律,所受的教育也都比较机械。大都是死记硬背的;职业人士的子女们则会学习如何创造,如何表达自我,而商业阶层的孩子们则会学习掌握权力,统治和自我掌控等。
11、与其抱着“奉献”的心态去屈尊俯就,不如真正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大众的艰难——不只是体力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
12、我们的“领袖们”——精英阶层正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果实,正在通过剥削别人来让自己更富有并堂而皇之地宣称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自己更“优秀”。
13、所有领导阶层都会发展一套证明自己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如盎格鲁-撒克逊贵族提出出会达尔文主义)
14、从某种心理层面上,那些不属于自己圈子里的人“根本不存在”。
15、其实精英们知道那些人是存在的,但他们就是无法想象后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他们做出的很多决定都会影响普罗大众的生活,但他们却根本没兴趣体验大众的生活。
这一章,简而言之,涉及到的是“教育不公平”以及“阶层不平等”的现象。首先,作者先分析了精英教育对一个国家长远的危害,这种危害不在于国家安全危机。而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精英教育放长远了看,是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这样的教育体系好比在社会中建造了一堵墙,精英阶层被围在里面,领导着墙外的世界。而这堵墙无比高大,墙外的人进不去,渐渐的,唯一的入口也被堵死。墙内的人决定着关于国家的一切大事,墙外人越来越没有发言权。人才停止流动,阶层拒绝跨越······多么糟糕的社会。
下面谈到有关SAT的本质。SAT俗称“美国高考”,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我对SAT不怎么了解,但我在教学中接触过申请中国大学的程序,基本上是借鉴了美国大学的申请办法,所以依旧有参考价值。作者提到SAT的本质是摸清学生的家庭收入,在申请中国的大学中,也同样设有这样的关卡。 在通往中国攻读大学前,学生必须通过hsk四级以上的考试,用于摸清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关卡不设在此处,hsk考试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容易通过的。真正的关卡在奖学金申请上。很多有经济条件的留学生可以直接跳过这一关,自费攻读学位。而没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名义上是可以申请奖学金的,只需要成绩优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这往往成为压倒这类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也许会问,经济不好为什么还要去国外留学?当脑中有这样的惯性思维时,该好好反思自己受到了何种理念的灌输) 我在华校也教授高年级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已经大二。想去中国留学。高分通过了hsk考试。之后开始准备材料申请中国大学,却在奖学金的申请上被卡死。 通往中国的奖学金品种多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省市政府奖学金······首先在孔子学院奖学金上因为年龄原因被拒绝,然后他想试一试申请国家奖学金。但是国家奖学金要通过考试,考试中成绩优异的人才能拿到奖学金前往中国。多方打听后,我了解到,国家奖学金的申请十分困难,参加考试的学生中,不乏家境优越的,他们能够参加各种补习班,弥补不足,能获得各种小道消息,在考试中一举拿下。而普通学生,有的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更别说参加补习班我的学生就是其中之一,某天我看见他拿着一本小小的数学书在看。通过询问,我得知,他依旧想参加一次奖学金考试。准备重新学数学······而在前一天,一位成功申请到奖学金的外国留学生告诉我,国家奖学金基本上不会给本科生的,只有读到研究生并通过大使馆的考试才有希望。于是我问他:以后有没有读研究生的打算? 他说他还有弟弟妹妹要养,妈妈打工已十分辛苦,研究生可能没有希望读了。 我不忍告诉他国奖的现实,不敢告诉他本科生没戏。 我翻遍所有的奖学金项目,发现各大名义上的奖学金项目里提出的条件,没有一条是为保障贫困学生权益而设立的。 也就是说,家境优越的学生,在起步教育上就已经在终点了。在高等教育上,依旧有“傲人”的条件通过层层入选。 而在起点苦苦挣扎的学生,望着遥不可及的机会,拼着不可能拿到的项目,失败了,也只知道是自己技不如人 ······然而真的是他们技不如人吗? 在这一点上作者说得很准确:事实上,真正的逻辑应该是:你的SAT分数之所以比别人高,是因为你本来得到的就比别人多。
说到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我发觉,精英阶层要求的一贯成功造成了低一级阶层的一贯失败。而由此造成的心理问题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前文中作者说到,精英们有害怕失败的脆弱心灵。而反向的,造成了低一阶层不相信成功的心理。 在长时间的竞争与博弈中,精英们一直以赢家自居,而在这些博弈中败阵下来的阶层,在长时间的失败中丧失斗志,自发地认为成功越来越遥不可及。渐渐地变得十分脆弱,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顺流而下。 在华校中,我接触着各个阶层的学生,有家境优越的,也有交不起学费的,而相处模式也是完全的不一样。首先,性格上就已经划出分水岭,家境优越的学生,更加自信活泼,更敢于开口跟老师对话甚至对抗。而另一极的学生,更加含蓄,不怎么说话。不过大多学生则处于中间,不上不下,性格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好坏。有一点十分有趣,家境优越的学生一般考试成绩不怎么好,但语言能力很强。而条件不好的学生总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不怎么说话。 我有一个学生,成绩非常好,不常说话,但交流绝对没有问题。他为了贴补家用,在上学时也试着找过许多兼职,在华人老板手底下做事。然而每份工作都坚持不到一个月便辞职了。我问他原因。大多理由是时间上不允许,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足,觉得老板不满意自己(然而老板并没有说过什么不满意的话。)吃不惯公司的中国菜,一次通话中听不懂老板的指示,觉得别的员工在嫌弃他工作能力低下·····这一次,因为没有时间给妹妹煮饭而辞职。他的公司为了留他甚至提出可以把妹妹带到公司一起吃工作餐。他拒绝了,理由是太伤自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他在众多的自己造成的失败中养成了一颗“玻璃心”,脆弱得开始不相信所有。不相信自己的潜力,进而怀疑周围的人对自己种种不满意。 其实该学生就是上文提到的在奖学金申请中一直失败的学生。可以说,在学习上的竞争以及不断的失败,已经给了他一种惯性思维,他将这种惯性思维带进了职场,防备着一切即将发生的失败,甚至在还没有失败前,就自认为失败地离开了工作岗位。 我与他谈话多次,劝他坚持一个月再做打算,然而他固执不可改变。我束手无策。
可笑的是,在我的学生中,拿到柬埔寨奖学金的基本上是家境十分优越的学生。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穷孩子不是早当家,而是早早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和人生。纵身融入人群,为生计而愁,不再有拼搏的心。
由此,可以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必要的。总是成功而拒绝失败,或总是遭遇失败而不相信成功,都是教育不平等的产物。社会主流是这样,短时间不可改变,我们只好改变自己了。
作者还提到精英们对待底层大众的态度,在如今的中国这样的现象还不明显,因为各大领域的领头几乎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过往,因此他们了解普罗大众的真正的需求。比如马云的电商如此普及,比如俞敏洪那些振奋人心的演讲。而这只是开始。从文中可以得知,如今美国的精英阶层,打江山的一代已全然退去,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生而尊贵非凡,从未体验过普通人的生活,或者没有遇到过社会资源不属于自己的情况,因此他们自命不凡,也不知道圈外人是如何生存的,所以他们的阶层人才的流动僵化,阶级跃层的现象更加艰难。而这在中国,这样的事其实也有,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王思聪。可以说王思聪是最红的富二代网红了。关于他有好的言论也有坏的质疑。我不评判这个人的好坏,单从他在社交网络里的“飞扬跋扈”便可初见自命不凡的影子。认为自己的一句话可以捣乱整个社会。认为自己引领着经济的发展。但他们这代人,依靠父辈的基业成长,并没有老派贵族真正的自信与高贵。看看他爸和他的对比就知道了。
现在,对于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我还缺乏数据和调查,没有说服力。而对于改变这样的现象,更是难上加难。毕竟至今,少有人承认或者看见该体系的弊端。 在整本书也只是揭露弊端,少有提及解决方案, 作者只在结尾写道:现在我们必须想象一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并鼓起勇气去将其变为现实。新的社会形态必须保证特权不会代代相传。教育系统必须能调节整个社会的阶层系统。
然而,这也仅仅只是作者的理想蓝图。究竟能不能实现?结果恐怕还要等上许多年吧。
这只是个开始······
后记:第一次的读书笔记终于完成。在做下笔记以及之后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对该书的认识更加深刻,脉络也更加清晰。算是另一种头脑风暴了。 不得不说,本书写得很好,作者看到的现实与普罗大众的并不一样,给了我们另一个认识世界的角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体系,再先进,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在发展中,人们倾向于选择有利于生存的逻辑体系,而不会选择最完美的。 所以,我们要先擦亮自己的眼睛,审视再审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自己。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