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9 笔记

作者: 王慢慢_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23:57 被阅读45次

    下午去了书店,为的是余秀华老师的新书《无端欢喜》的发布会。

    实话说,到现场之前没有对诗人本人做太多的了解,仅仅知道她是最近几年名气很大的一位诗人,发表了很有名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

    因为有着这样的小心思:想先从一场面对面的分享会,用自己的薄弱的几分判断、思量,再决定是不是要走进这位诗人的文字世界。

    虽也记得,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

    而我现在的选择反而是,还未曾知道这个鸡蛋味道如何,想先会面见见产出者真人。

    读完一些好的作品,会顺势去看看这位作者其他的作品,是不是同样的好?不然就会去看作者推荐的书目、作家、诗人,是不是也是值得一看?当然,被连带发生的还有,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和日常——是不是也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总觉得这一连串的行为解锁,是我好奇心太重吧)

    余秀华老师今天提到一句:一个人的文字是不会骗人的。

    其实,我对于这个答案不太敢认同。或许很多的文字,削除了其中的诸多修饰美化的成分,剩下的主体是真实、真诚的。

    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写作者本身,就没有觉察到自己意识里的混入的、一些并不属于自己的成分。太长时间的一种蒙蔽和虚构,他认为那是自己根深蒂固所拥有的,然后自然把这些部分在笔下表露了。

    不过,不管文字骗不骗人,找到真的自己,表现真的自己,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把既想要吃到鸡蛋又想要见到母鸡的好奇心理解为:想要在两者结合的场景中,去检视什么是真,什么不是。读书不够通透、阅人不够醒目,所以不知道把两者都进行,会不会多了解一些?(其实也很矛盾吼,单纯点读书不好咩)

    不知道别人在读书过程中有过一些类似的情形:

    ①读着读着,会觉得作者怎么写成了这样、感觉继续读,我整个人的思路就会被带跑了?

    ②作者的角度很特别啊,但为什么呢,是为了显得特别而刻意从特别的角度切入,还是自己发现了不得不分享的特别?

    读一本书,我会担心没能从中吸收到一些东西,感觉像是白读——尽管知道读书不应该如此功利性、非想着要给自己带来些什么;但另一种害怕是:整本书的字字句句都觉得很有用、我都认同。这种时候,反而要逼着自己重读了、要去辨别:为什么认同?自己为什么想不到?如果能想到了,为何形容不出来?

    还是四个字:知易行难。感觉自己现在在阅读这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艰难跌撞,一路读一路解决些问题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大鱼_BigFish:写得真好。这心理活动给描绘得,真是很细腻了。
        我以前看书是看文字,写了什么就看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现在发现看书是一场对话,构建一个场景,作者就在那里娓娓道来,说的不一定都对,不一定都是真实。不仅他要说,我同样也有表达不同立场的权利和欲望。
        类似知难行易还有一句,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还有一句,上半句是天下事有难易乎?下半句留给你补齐了。
        王慢慢_: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然后,我真的是把“知易行难”打成“知难行易”了...哈哈赶紧改过来

      本文标题:2018-09-09 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lj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