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十朋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诗词赏析
首联直接切题,并且将作者的心情表达出来: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如麻。深夜的风雨吹打着庭院中的芭蕉,将“我”心中如乱麻的新愁悄然地唤起。
“撼”字,在将风雨吹打芭蕉的那种凄凉情景临摹出来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让风雨“撼”动了读者的心灵。我们仿佛看到了风雨的猛烈、芭蕉的无助,也仿佛听到了夜间最为萧瑟的声音。
“唤”和“乱”充分地道出了作者的心情。这种乱如麻的愁闷,表面看是作者在听到风雨打芭蕉之后产生的,实则它是作者原本就暗藏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愁闷。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偏偏用“唤”来领起后句的原因。
颔联用了两个比较典型的典故: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梦醒后感觉自己身轻如蝶,病情好转后,才知道之前看到的影子并不是蛇的影子。
“身似蝶”化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此典故后来被人们用来称梦境,而作者将其用在诗中,意在通过梦境来体现自己恍惚的心情,含蓄地表达自己被愁所困的一处精神状态。
“影非蛇”化用了《风俗通》中杜宣饮酒见蛇影的典故。作者引用这一典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刻画自己病苏梦醒后的一种状态。而如果再深究一下,我们还会发现,在这其中,还包含着作者的颇多忧虑,这种忧虑来自于作者对家国的关心和对自己前程的担忧。
颈联的内容更细腻生动: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当酒进入愁肠以后,“我”的脸上也泛起了红晕,眼前的银灯默默地燃烧着,一任它结起了灯花。
“借酒浇愁”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它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者在颈联中特意将自己借酒消愁的情景裁剪下来,不但让此诗因为画面感而显得生动,更让诗中的凄凉之味因画面的定格而显得富有感染力。
最后一联当为点睛之笔: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作者在风雨之夜独坐的过程中,他听到了杜鹃的声音,这又让他的愁闷不由得加深了一层。
“杜宇”这个物象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感伤之情,所以当它出现在此诗的尾联中时,就能够很自然地与此诗的情感色彩相互融合在一起,并且很准确地将作者的心情表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