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是孔子的弟子,又是师兄冉求的部下。冉求在季氏做家宰,他在冉求手下任职。孔子回鲁国后,他靠这层关系,拜了孔子为师。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使民众趋向于义,对鬼神敬而远之,可以称为智慧。“
樊迟接着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先付出努力再想着获取,可以称之为仁了。“
第一是关于智慧。
孔子这里的回答,简单说就是对于鬼神,敬而远之。意思是,保持敬畏——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鬼神是不是真的存在,可能存在,但我们没证据;也可能不存在,但我们同样没证据,那么就心存敬畏。但是,要离它们远一点,别以为他们存在就想着去求他们的保护,离远一点。
《左传》有言:“民,神之主也。”
《论语正义》考证,从夏朝开始:“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可以发现,我们所谓的”封建社会“,除了殷朝实际上并不迷信,而是敬鬼神而远之,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我离你远远的。
朱熹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程颐注解说:“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对于鬼神,如果没有”敬畏“,社会里的人就失去了行为底线,可以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于是什么坏事都干的出来。我们并不是说要去求神帮我们做什么,这就离神太近了,而是心中存有敬畏,做任何事情之前,想着”如果有神“我该怎么做?这也是儒家对鬼神的基本态度。
我也不说有神还是无神,而是抱着一种”如有神“的心态去行事,我也不跟神走的太近,我离得远远的,但是靠着这一点敬畏让自己做事有所收敛,不突破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因为永远有可能有个神在看着你做事。
这就是智慧——既不是信鬼神,也不是不信鬼神,而是敬鬼神,但是又不亲近它而是远离他,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基本的敬畏。
第二是关于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现在看这样问问题,并不是很好,因为没有放在具体的事情上,而就是问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孔子也回答了,并且把人具体到了一个做事的方式上面,他说就是先努力奋斗再去想个人得失。
也就是我们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我们做事讲先后,该耕耘的时候就不要去想得到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你不可能知道能不能收获,最多只能头脑里想象,所以只顾自己努力付出、下苦工耕耘,有没有收获不是现在可以计较的了,除非自己脑补。
这其实也是常识,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意、必、固、我“,其中主要的就是”期必“,也就是期待什么必然发生。在企业中也是一样,做一个新的项目,下意识就在想我们这样做必然能取得什么什么样的成功,这就属于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我们能做的只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努力付出,而不是去臆想未来会发生什么,你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预料的了未来?这就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