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环境被各种“节日”弄的乌烟瘴气,这样的时候别抱怨,说太多会讨厌这样满身的“烟味”,虽然你也没去过他们那样你“敬而远之”的生活。总之再沾染下去我要厌恶我这个世俗的人了!
减少来往,然后沉潜,召唤回来。今天看完了《月亮的光是借来的》,就习惯性顺手在后面写了点。
主角都不在画中,没有发生的才是真实的,成长和成熟的是双手下完全放置心灵的作品,伴随着它们逐渐生长起来,我们本身在逐渐消逝,所经历的种种画出的路正是不在画中的这些主角。
年轻的你别去试图用一种音乐或者节奏去跟随着这些文字窥见画中它们的步伐,或许你连想象也不能够拥有。故事不是从画中生长出来的,是这些画自己在他们的记忆中寻找清晰之感,所带来的、引起的是轻灵的却又无可挽回的、决定性的。
仔细盯着画看,去从内部空间看、外部空间看,我像很多人一样会很容易有遥想和联想,哪怕再不熟悉,我会感到童年什么时候对着这里发过呆、等着人、耗着一下午。自认为已掌握了画中的元素,至少能感受这样的氛围,而真正怀着祈求的心理去看作者的故事,它又让我不时地怀疑——定有什么东西逃匿出我的眼睛,然后我又不得不心疼着对于这幅画的故事。如果我产生过敬畏,那时候就会产生距离,升得很高好像能触摸到月亮。不同的时段再来看这些故事会是不一样的感触。而无论什么时候面对这些都会感到自己无比渺小,较之多么虚浮。就像里尔克说的那样,很多东西我们并没有给它真正的时间去好好对待,而是采用别的形式缓解它带来的不安,那些东西就一直是生的,放在那里,没有活过。
(二)合上书,我还是不能清楚地明白我从这里经历了什么。可能就像那幅画,那个女孩站在一摞书上踮起脚看到窗外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一切,作者说到:为什么对于小女孩来说,书特别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