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读《读者》

我读《读者》

作者: 矮纸斜行闲作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16:21 被阅读0次

1、缘起

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年过四旬的中年妇女,背着双肩包,手捧《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用荧光笔圈圈画画。没错,这位中年妇女就是我。

经常听同事、很多大咖说《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杂志。去年为奖励铭铭作文竞赛获奖,订阅了2019年《读者》杂志。

偶然从《读者》上发现几篇好文章,就像淘到了宝贝,两眼放光,心中连连赞叹,美文,美文啊!读完一段特别有价值的文字,我会不忍接着往下读,想把快乐停留在此刻,让快乐飞一会儿。沐浴更衣后,郑重地重新阅读,仔细咀嚼。

想来,我之前错过多少这样的宝贝?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赶紧从网上把17、18年的《读者》全部买上。开启疯狂阅读模式。

2、有效精读

我带着猎奇的心理,将《读者》一本本打开,一篇篇仔细阅读,生怕错过任何美文美句。一本《读者》,能收获一两篇美文,足矣!

看到美文,有时我会复印,有时我会到网上复制文字版。然后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行文、怎样谋篇布局的。好像在和作者玩捉迷藏,他把结构藏起来,我左右遍寻,试图找到结构的藏身之所。一旦找到文章的结构,快乐和开心油然而生,而这种开心和快乐是会上瘾的。

写作与口头表达不一样。口头表达要把骨架、逻辑说出来,否则别人听不明白,感觉没有逻辑。好的作家会把骨架、逻辑藏起来,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去发现,让读者有参与感,让读者有成功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一本书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又包裹着肌肉,可以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的责任就是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剥去衣服,剔除血肉,找出骨架。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无意识地进行了有效精读。带着目的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带着寻宝的心理去读。这样,读过的篇目记忆深刻,随时可以复述,可以提取。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这句话有没有用?自己对这个观点有没有共鸣?从这段信息中能不能发掘出一点别的什么东西来?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入自己的法眼?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文章?有好的立意、好的结构、好的细节,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3、《读者》打开一个通道

从《读者》上寻宝,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条通道,这条通道通往粮仓,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在这里,我尽情地搜寻美文,分析文章结构,学习细节描写,积累观点素材。

有几期《读者》有几篇文章,观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的文章写“扬州下了一场暴雪,这令摄影爱好者兴高采烈,却也让农民们欲哭无泪”,有的文章写“你看到别人懒床,但其实人家熬夜思考”,还有的文章写“台风来了,有人叫苦连天,摄影师却直呼太棒了”。我们深入分析,从中找到差异,就会锻炼我们的思维,学习到不同的观点。

4、素材积累

《读者》,无意中让我积累了观点、立意、故事、好词好句等等。

我们不会写文章、写不好文章,一是因为我们没有观点(立意),二是因为我们没有结构,三是因为我们没有素材。其实立意、结构、素材,都是可以积累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就像我们的食材,有了食材,想炒出什么的菜,无非是各种搭配组合,因此,素材积累真的很重要。各种写作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的花,我们要长期进行各种素材的积累,丰富完善我们的“锦”。

素材积累就是往我们的百宝箱中,再多放几个工具。一个工具可以用,但并不会最高效。假如有更多的工具可么选择,就会游刃有余。

我发现《读者》里面好的文章,是由一个个好故事串起来的。作家一定是一位好的裁缝或者一个好的编辑,他能够用一定的逻辑把一个个故事串起来,串成一篇好文章。

刘墉、吴牧天,他们的文章都是从故事入手,然后谈感想,再用故事支撑他们的感悟。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容易上手的。

作文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写什么包括“审题、立意、素材”。而故事积累就是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素材是“写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事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之前我们写过“西班牙自行车赛”的作文,前几天也写过“马未都一眼之功”的作文,这些都是故事积累的应用。因为故事本身好,素材好,使得文章立意和角度也都很好。

著名编剧史航认为,人活在这世界上,是为了把一些好故事串成一串珠子,人的一生要串很多个故事。他说目前他大概有三四十个好故事,这些故事是可以反复拿出来说的,好的故事会给人源源不断的力量。

我觉着“把好故事串成一串珠子”的说法特别好。我们要创造、收集自己的故事,也要收集别人的故事。

好的素材、好的故事是自己攒出来的,每天素材库中加点料,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我们现在意识到了故事积累的重要性,接下来再去看文章的时候会有意识地留心一些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用在什么方面?心中留下一个痕迹,未来寻找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方向。所以,见过、留意过还是比较重要的。

最好能够把故事转成电子版,定期分门别类整理,这样我们提取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快捷、方便。

假如我们有很多结构,很多小故事,很多好词好句,我们要做的事情,仅仅是提取、拼接、组合,并且是轻松地提取、拼接、组合。

期待有一天,我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轻轻松松搭出一篇美文。

相关文章

  • 我读《读者》

    1、缘起 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年过四旬的中年妇女,背着双肩包,手捧《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用荧光笔圈圈...

  • 读《读者》

    这期《读者》到了,放开其它事,认真读了起来。 本刊选摘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张文宏和男主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

  • 读《读者》

    新的一期《读者》到了,我正捧在手里。现在读的是单位订,虽然来得比市面上的要慢一个节拍,但那没关系。它没来时,我可以...

  • 对不住啊,我是每日币读,这次真的没扛住 ——每日币读致读者

    对不住啊,我是每日币读,这次真的没扛住 ——每日币读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你好: 我是币读菌,每日币读微信号的运营者...

  • 朗读者读朗读者

    喜欢董卿,喜欢有她的电视节目,书跟她的人一样有质地。每一篇,每一行,每个字,满满的情感,碰撞出的感动。 忽然想起同...

  • 我与《读者》

    《读者》杂志创刊四十年了!我读《读者》,也已经三十五年了。 回忆起与《读者》的缘份,还是刚刚工作的时候,《读者》杂...

  • 苏幕遮

    苏幕遮---我与《读者》 年少时,忆阅历,《读者》文摘,其华入我心。天涯海角终不悔,年年岁岁,订阅从心始。 读《读...

  • 我读散文

    如今的读者,是读小说的多,还是读散文的多呢?我并没有做过调查,也没有办法来做统计。我想,恐怕是读小说的读者要来得多...

  • 读者二读

    云南的普洱 西湖的龙井 过去的诗集 现今的杂文 王羲之的书法三堂课 变化大多意味着消逝 胡立阳 果断 将救生圈...

  • 读 朗读者

    感谢朗读者这个节目 致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读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dg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