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甚了解。那时侯,我喜欢独自一人,在田野漫步;喜欢让思绪在绿意盎然的田野里象晨雾般飘散。所以,当时我便觉得,上面的话似乎说反了。应该是“大隐隐于野。”因为,在野外,心灵才能更加沉静。一个人,也才能够修炼成仙风道骨般的隐士。
现在,我终于明白,还是年轻时不够成熟。因为即便你要隐居山林,也还是需要金钱来开路。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辟开钱不说,你也未必就真能凡心不死,隐居一生。
北大毕业的一对夫妻,当时做起了当“桃花源主”的梦想。承租了上千亩的山地,在那里过了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那些年,因为要雇人干活,竟然也耗资几百万。最后,为了孩子上学,还得回归社会。
无论是独自出家当和尚、道士,还是象北大这对夫妻隐居山林。其实,都是一种逃避。
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你逃避就意味着失败。就象我写作,不仅仅是自我陶醉,最终我当然还是希望作品能问世,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能为自己赚取稿费。
“大稳隐于市。”一百年前的鲁迅,最后定居大上海,辛勤写作,终成百年来中国作家第一人,便是最好的佐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经济、文化中心。假如鲁迅一直隐居在他儿时的百草园,恐怕一生也就默默无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