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李鸣老师介绍精典精神分析流派

听李鸣老师介绍精典精神分析流派

作者: 青衣粲然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4:01 被阅读0次

    学习精神分析也有几年的时间,但对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听过一些流派的介绍,也上各种地面课、网课,好像一直都云里雾里。今年开始听李鸣老师讲精神分析课,这才让自己一下子觉得似乎有点脉络 了。为了能让自己思路更加清晰些,特将此课做了整理,也算是对自己听课的一个小结,我还期望能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我在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呢。

    精典精神分析是由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创建的。

    第一部分  精典精神分析的由三个核心内容组成。

    一、本能理论

    本能是指人的生理需要的精神表现,它有两个内容:A、利比多(任何引起愉悦和满足的内心体验),B、攻击性

    二、人格理论

    指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部分,它是根据享乐原则 。自我6-8个月开始形成,终身发展。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主要指人的道德感、责任感、法律、义务,从3-5岁开始形成,一直到12岁基本形成,它按道德原则。

    人格结构这三个部分会有矛盾的,人在面对事物和他人的时候,就会开成各种各样的冲突、因境、矛盾。

    本我—超我矛盾时,形成道德性焦虑,本我—自我冲突时,产生现实性焦虑,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协调本我超我时,因力不从心难以协调,就会产生神经症性焦虑。

    三、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批人的时间地点人物人的定向能力

    前意识:存在意识中,但不能被感知,经过提醒后,就能感知的。

    潜意识:存在意识中,但不能被感知,经过提醒还是不能被感知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这部分潜意识 与性心理发展有关,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本能的冲动,如果没有发育好,或者被社会所不能接受,就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到了成人这些被压抑的东西进入了潜意识 的内部,它们就会支配人的行为,而本人并不知晓,甚至提醒了,人们也不会承认。

    而潜意识可由四个方面去论证它的存在,它们是:催眠、梦、自由联想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口误、笔误、说错话、忘记实体东西、遗忘精神内容)。

    精神分析工作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寻找潜意识。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对精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一共有三次大的冲击。

    第一次冲击是内部阵营的阿德勒和荣格领军开展的

    阿德勒的对精神分析有两个重要贡献:

    1、他认为人的行为更多地受意识的支配。所以他提出了更多的是意识主宰了人的行为。他说人的一生不是被本能所推动,而是被自己的所设立的人生目标所吸引。而这个人生目标是一生行为的来源。人朝向自己所定的目标,自编自导自演一生的人生轨迹的戏。

    2、他提出人的真正乐趣不是来自本能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对社会的贡献。他提出人这群属性动物最大的乐趣来源于对社会的吸引,他提出了社会兴趣这个名词,他认为人的大量的行为是被社会兴趣、社会的参与或者利他精神所鼓动,而绝对的自私满足自己本能除了精神病人的病态,一般人是不太可能的。

    荣格也对精神分析有两个重大贡献

    1、他提出了中年危机理论。以前的大部心理学家关注青少年危机,而荣格认为到了中年,以前用于适用外部的能量应该转向适应人心的内部。即以前用于打拼天下的,现在应用于守天下,即以前是争外在的金钱、地位,而现在到了对内心的适应。

    2、集体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荣格认同,但他认为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但不是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而是受集体潜意识支配。而集体潜意识主要存在于不同的民族、种族、特定人群中,所以不同的民族、种族他们的集体潜意识是不同的,而集体潜意识是支配人的主要来源。

    第二次冲击是文化学派,他有两个领军人物:霍尼和佛洛姆。

    1、霍尼,微观文化理论的带头人

    霍尼认为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没有弗洛伊德说得那么大,而人是受文化的影响,他提出文化是人的驱动力,用文化取代了本能。微观文化指的是家庭及周围的环境即与个人相关的那些人形成的东西。

    2、佛洛姆,社会文化理论的领军人

    佛洛姆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他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文化,即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社会的主流思想。人的行为要放到社会的框架中,而主流思想也会演变的。

    第三次冲击是关系学派。

    有一大批学者,他们都反对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支配行为,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由于人与人的互动而产生的。他们都认同的是关系。他们认为人的原始驱动力不是本能、不是集体无意识、也不一定来自文化,最主要的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关系中的行为就会不同。

    1、关系学派中的第一个学派是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自我是人的驱动力。它强调自我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自我是人格的代名词,因为人格结构中自我本我超我,自我是协调本我超我,且自我是体现本我和超我的,所以,当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到的大部分是自我,包括外观言谈举止,自我的后面部分是来自本我,部分来自超我。

    一个人的自我表现,它背后有本和超我,但在外观上看到的常常是你的自我。故自我就人格的代名词,你见到的大多数是自我,困为本我超我常常是借助自我协调后而表现的。

    自我疲于奔命,它主要协调本我和超我,被道德规范、被本能的冲动夹击的,它是一个孤独的侍者,他要协调这二者,而这两者从本质上说教最不能被协调,因此它又苦又累,因而会产生出神经证性焦虑,这是弗洛伊德角度的自我,所以自我的能量是有限的。

    自我心理学特别发扬了自我的功能,所以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了修改。

    自我心理家三个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汉斯.哈特曼、罗伯特.怀特。

    A、安娜.弗洛伊德

    她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她是一位儿童精神学者,她观察了大量的儿童。她在儿童的很多行为、很多心理活动中看出儿童用自我的部分能量去协调本我和超我。她发现自我远远不像父亲所说的那被动,它会很主动,而且自我会通过一定的心理运作,使得本我与自我能够比较恰当的协调,这个心理机制就叫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这个名词是弗洛伊德创建的,当时仅有5、6种,包括否认、压抑等基本的,安娜.弗洛伊德大大扩展了防御机制的内容及它的形式,她扩大了20、30种,她不仅扩大了防御机制的概念,同时,也说明了防御能很好地有效地协调本我和超我。因为在弗洛伊德眼中,自我是很累的,而有了防御机制,通过一定的心理运作,而心理运作的结果产生了防御,完整的心理防御机制名称为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永远是自我的一种功能。

    自我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安娜.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防御机制》这本书为标志,它既总结了弗洛伊德防御的观念 ,同进也增加了她自己的看法,还提出了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地经济地调动自己心理能量,最终使人能有效、积极地适应环境。

    B、汉斯.哈特曼

    自我心理学的自我心理现象是由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但是由哈特曼在理论、概念、机理上使之真正形成羽翼丰满的系统。而且他比安娜.弗洛伊德更一步,他不像安娜认为自我能够通过防御机制来更好地协同协调,他认为自我和本我同样都受生物本能的支配,本我与自我应是势均力敌的,所以,他非常强调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的独立,同时也强调了自我的逐渐成熟,可以完全应对本能冲动这样的冲突,因此,他提出:自我和本我都受本能支配,所以,对行为的影响是势均力敌的。尽管这是个小小的改动,但对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自我不再受制于本我,而是跟本我一样,都受本能的支配,所以,它更具有综合的能力去判断现实,,去整合自己不同的知觉与冲突,最后,调整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推断预测未来,这些都是弗洛伊德认为办不到的,但在哈特曼这里认为这是自我的功能。而且这个理论也更好地诠释了人的行为的真正原因。

    这种自我功能非常明显,他提出人的本能可以投向他人(客体),也可以投向自我(自体),而自体与客体这两者同等重要。

    一个人要与他人发生关系,在爱上别人的时候,首先部分的利比多投向自己,就是爱自己,甚至爱自己与爱客体是同等重要。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爱客体的过程中没有爱自己,甚至他认为,爱客体就是一种爱自己的表现。他认为爱上他人,就是爱上了爱他的自己。这些理论丰富了自我心理学,使得自我功能完全与精典精神分析理论不同,超出了精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

    自己的利比多投向自己,以及自己的不断地兼收并蓄,不断从利比多投向自己的过程,后来被克莱因发展成为投射性认同来逐渐丰满自我,同时,还把利比多投向自己或投向客体,然后,再把它认回来来丰满自我。

    利比多投向自己,逐渐丰满自己的本身,后来被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所接受。

    罗伯特.怀特

    怀特比哈特曼更激进,他认为自我和本我都受本能的支配,他还认为:自我有单独的内在动力系统和满足机制。即自我不一定受本能支配,它有一套单独的体制。他更激进地认为:这种满足机制就是婴儿通过探究控制外在环境,便得自我的能量得以舒泄,所以,他不认为人若得到愉悦和满足就能发育良好,而探索和控制本身就是满足。所以,人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探索和控制中,并不需要额外的愉悦和满足。因为探索和控制本身就是满足。所以,寺庙高僧在探索神佛的过程中,恐怕就是得到了这种满足。这个观点推翻了精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但也与哈特曼的观点略有分歧。

    怀特认为自我有单独的内在动力系统和满足机制。它不一定受制于本能,用精典的本能理论有许多现象不能解释,所以,他提出自我需要舒泄它的能量,如何舒泄?通过探索和控制,而探索和控制的过程本身就引起了人的满足。

    在精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到人的本能有两种,一种是利比多,另一种是攻击本能或死本能。人的冒险行为,如挑战极限、或某种程度的体育比赛、群体性战争、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只身徒步且只带限量的水和食物,从精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都是死本能,都是追逐人能够回到最初的涅磐状态的虚无中。而自我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探索和控制的行为,行为本身就能带来满足,并不需要死本能或利比多来满足。因为这种探究控制 本身使自我能量得以宣泄,通过这种探究控制的体验本身就能让人满足,本身就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人的自我能量非常旺盛,特别是在如果性的本能相对满足如果衣食住行不需花太多的精力,这时会将大部分能量投注去寻找自我。因为那种向生命危险的挑战能够使人们能集中注意去擦完,在这个探险过程人们走的每一步,你的生命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这本身就能让人们有一种满足,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乐趣,也能让人们感到人生的丰满。

    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力量来自我们自我的能量、A、安娜.弗洛伊德说的,这种能量至少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协调自己的心理的内在状态。通过防御这种机制,便行我们能够接受本来我们很难接受的东西,也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自我能量通过 防御以后,让自我获得更大的自由,去应对生活中需要我们用自我的能量去应对的事情 。

    B、汉斯.哈特曼的观点:人与人之间互动主要是自我的力量。这种自我的力量不一定要去迎合本我和超我。在自我的过程中,可以将能量投向外界,投向客体,从而使得我们自己越来越有体验,心理越来越成熟,我们还可以将能量投注自我,这两者(投向外界投向自我)都受本能支配。对自我的认知、观察关注可使我们思考我们应成为怎样的自我,怎样的自我适合自己,面且能够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在当下。

    C、罗伯特.怀特的观点:按人与人之间的gxgc,究竟是什么支配着我们?是自我!这种自我有它自己单独的内在动力系统和满足机制,它不一定受制于本我,它也不一定像弗洛伊德说的:什么样的本我冲动在什么阶段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他认为人是终身探索的,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满足。通过对外界的探索我们的自我能量得以舒泄,我们的自我舒泄了以后会趋向进步,更趋向成熟。这种不断地与外界的互动,使得我们的自身更满足,有更多的能量及经验应对更进一步的外在环境。

    第三部分  待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李鸣老师介绍精典精神分析流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e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