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嘟嘟妹妹吃完晚饭,悄悄的从到姐姐的书桌里拿来一副姐姐在科学课上制作的眼镜。
然后,快速的跑走,对着我们正在吃饭的几个大人做出“虚”的动作。很显眼,她不想让姐姐发现自己刚才的行为。
谁知姐姐早已发现了她的所作所为,一声厉吓:嘟嘟!
但是,好像,嘟嘟并没有要放下眼镜的意思。
姐姐对于妹妹的行为一般还是能包容的,除非是自己非常心爱的东西,她不能容忍妹妹没轻没重的玩。
从姐姐刚才喊嘟嘟的语气中,我感觉到姐姐是不想让妹妹玩自制眼镜的。
于是,给嘟嘟建议:嘟嘟,快去把姐姐的眼睛放下,姐姐要生气了。
不得不说,老二天生就有一副挑战的意识,听了我的话,她并没有放下,而是伸出舌头做鬼脸,好像在显示自己的胜利。
这时,姐姐从卧室里冲出来,三下五除二就把嘟嘟手中的眼镜握在了自己手里。嘟嘟大叫:妈妈!
很显然,妹妹是想让我和她站一队,帮助她。
我边吃饭,边说:嘟嘟,那是姐姐的玩具,没经过姐姐同意,你不能玩,还给姐姐。
即使我这样说,自视娇宠嘟嘟哪肯就此罢手。
突然,“哧”的一声,眼镜坏了。
姐姐哭了,妹妹撒腿跑开了。
02
说教对于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孩儿来说好像并不太理想,但是,我还是把当下的情景还原给妹妹:你和姐姐争抢姐姐的眼镜,结果眼镜坏了,姐姐哭了,她特别伤心。
我尽量放压低了声音,表示事情的严重性,可是,小屁孩儿好像并没有走心,一溜烟跑走了。
以我对姐姐的了解,姐姐也就挤出几滴眼泪吓唬吓唬嘟嘟,所以我并没有过多的安慰她,而是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几条,画几条。
虽然姐姐并不知道我接下来要干什么,但是她很开心的接受了这个任务,说干就干,拿出纸和笔认真的画起来。
家、学校、街道、沿街的大饭店和公园,姐姐都画出来了。
待姐姐画出来,我问:从咱们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姐姐:好几条。
接下来,我和她一起数了数,经常走的其中一条路线,然后,然后另外两条路线。加起来就是三条路线可以从家到学校。
我总结:你看,总咱们家到学校并不止一条路线,还有另外两条;那解决一个问题也并不是只有一种选择,还有其他种方法,是不是?
姐姐点点头。
我接着问:嘟嘟抢了你的玩具,除了用抢的方式把它拿回来,你总结一下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
说完,我把刚才画图的纸反过来,拿起笔准备记录她的想法。
姐姐思考片刻:可以用其他的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然后拿回眼镜。
我点点头:还有吗?
姐姐:还可以和嘟嘟一起玩,分享我的玩具。
我把姐姐的话统统记录了下来。说:遇到问题,人便会冲动,首先想到的办法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片刻思考,你就会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姐姐恍然大悟: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办法。
03
在嘟嘟看电视的时候,我故意让爸爸找出巧虎的动画片。
从来没看到巧虎的嘟嘟,特别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儿。
其实,优质动画片的好处就是将复杂的道理直观化、简单化,方便孩子理解和接受。
当看到巧虎和妹妹争抢把书撕坏的时候,嘟嘟皱了皱眉头。
相信,这样的场景也是她和姐姐之间经常发生的。
哄嘟嘟入睡的时候,我在她耳边说:巧虎和妹妹争抢书,不仅会生气、伤心,还会把书弄坏。嘟嘟以后不会像巧虎和妹妹那样,是不是?
嘟嘟“嗯、嗯”的点点头。
两个孩子的家庭势必就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冲突,对于两个孩子来说都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面对冲突时错误的态度和决定。
不偏袒任何一方,理智的解决冲突是对家长的考验。
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本书中提到:生活有万千细节,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
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的决定是她背后认知的推手,家长往哪个方向引导,孩子就往哪个方向发展。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深藏在家长的言行之中。
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她的行为,有策略的支持她的意识,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