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我:「读了两本观点相反的书,好像两个作者说的都是对的,到底信哪一个?」这个问题我遇到过,相信不少人也不例外,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反面观点都说得通。
实际上每个问题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这就要求你在读书过程中懂得质疑,而不是信这个不信那个。
如果你读了一本书就全盘吸收作者的观点,却不懂得质疑,读到另一本观点相反的书依然不加批判地吸收,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那么你还是别读书了。
因为这样读下去,不同的观点在你的头脑里不停地打架,你就容易混乱,一会跟别人说这样做不对,一会又说是对的,对方都被你弄晕了,不知道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可能连你自己都说不清。
其实如此读书不懂质疑的人还是很多的。有不少人拿起一本书就马上读起来,认真写笔记,还对别人有模有样地分享出来。
与其说分享,不如说是复述,这样的人只是一个读完书之后复述书本知识的机器人,没有自己的见解。
说难听点,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
那么在读书时如何提出质疑,从哪几个方面质疑,才让自己有更大收获呢?
一、有没有科学依据。在阅读科普类、营养类、运动健康类书籍时,你不能病急乱投医,看到书里说到某个东西不能吃,某个东西吃了可以减肥,就完全相信而买它来吃,而是先看看作者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比如书上说吃转基因食品对身体有害,作者的依据是什么?他有没有做过调查并长时间跟踪吃了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这类人群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的身体状况如何?
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是不是微不足道?作者的观点是不是转述了没有科学依据的文章而已?
二、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不少书上的理论看上去有理有据,从字面上去理解毫无破绽,可是却无法落地,即经受不住实践的考验,作者根本没有做过调查或者有实践成功的例子。
比如一万小时理论,你读到书上的这个理论时顿时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从零开始学一万小时钢琴,成为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
可是你却没有怀疑它是否经过了实践检验,身边有没有成功的例子?这个理论是不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一个人成为专家是不是不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
三、是不是一手知识。在读一本书时,你有想过它是几手知识吗?如果你看到别人评分很高的书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却没有想过这本书是不是某个网红写的烂书,被炒起来的?他是不是贩卖了三四手知识,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比如你读到一个解读查理·芒格观点的书,作者说得头头是道,却只是把芒格的观点罗列出来罢了,并不是一手知识。
你想了解芒格,为什么不直接读《穷查理宝典》,或者往前一步去读芒格的偶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著作,像《穷理查年鉴》,又或者再往前一步,去读一读影响他比较深的马尔库斯·西塞罗的作品呢?
其实这三点质疑做起来不难,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至少不像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那样,只因质疑了《圣经》而付出生命。
朱熹在《学六·读书法》有句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他是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没有疑问,即使没有也要懂得提出质疑,因为有了疑问才努力去寻求答案,有了答案才进步。这个质疑的过程,便是读书有收获的过程。
一旦在读书时懂得了质疑,你就发现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更深入了,也知道作者说得对不对,对在哪错在哪,更关键的是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是一个只会复述别人观点的搬运工,久而久之你更加爱上读书。
而读书贵在质疑,有质疑才有进步,正如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而你如果不懂质疑,也分辨不清谁对谁错,那么就别再读书了,如此读书之后让你的想法更加混乱。
当你善于质疑,除了分得清书里的正反观点,还能容得下这两种观点,因为你已经懂得了融会贯通,并为你所用,这才是读书的另一种境界,最后做到了菲茨杰拉德说的: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