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无效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考虑,是不是自己曲解了倾听的技巧,技巧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是不是在回应里使用了绊脚石,孩子对语气语调和肢体动作的捕捉非常敏感,所以倾听孩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倾听自己的真实想法。
通过指导来操纵孩子
我们心里驻着一把隐形的“尺子”,它时刻测量孩子的言行举止,不自觉地会选择一些修正性或指导性的语言,所以,潜意识里是评判模式,很难去同理孩子,也就听不到他们说的事实,听不出孩子的感受。
“艾米想参加什么舞会都有人邀请她参加,却从来没有人邀请我!”
“为什么他们不邀请你?”
“我怎么知道!你问他们去!”
是不是能听出你的回应里有质问和指责呢?甚至你在引导着什么?也许你会说自己没有这么想,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敏感超出你的想象。
打开沟通之门,然后“砰”地关上
“艾米想参加什么舞会都有人邀请她参加,却从来没有人邀请我!”
“没人邀请你,很难过?”
“嗯!为什么?这样不公平!”
“他们太没有眼光了,别理他们!”
“你什么也不懂!”
感觉到了吗?孩子不希望被安慰……我们是不是也曾经觉得朋友的安慰有点心不在焉,叹息知己难求呢?如果你给予的不是孩子需要的,结果通常是被拒之门外……
鹦鹉学舌无法表达强烈的情绪
“艾米想参加什么舞会都有人邀请她参加,却从来没有人邀请我!”
“哦,艾米被邀请了,可是没人邀请你。”
“是的!艾米每次都有舞伴!”
“哦,艾米每次都人邀请她。”
“是的!”
“是这样啊……”
“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不公平!”
“他们不邀请你,你感到不公平。”
“讨厌你这样重复!”
我们是不是没有走近孩子的情绪?基本倾听里面的简单回应已经无法表达强烈的情绪,所以孩子的需求升级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同步他的感受。
缺乏共情
“艾米想参加什么舞会都有人邀请她参加,却从来没有人邀请我!”
“你很喜欢跳舞?”
“你说呢!”
“那喜欢就直接去参加,也许去了就有舞伴了。”
“一个人去不是傻瓜嘛!”
没有共情,造成无效倾听,反而产生错觉,我们和孩子不同频,就接收不到他们发出的信息,自然也无法解码信息。
倾听不到位,高估或低估了孩子的情绪
“艾米想参加什么舞会都有人邀请她参加,却从来没有人邀请我!”
“这次没人邀请你参加舞会?很不舒服吧?”
“每次都没人邀请我!”
“是不舒服……”
“不是不舒服,是很生气!”
孩子的情绪需要更强烈的描述,我们却低估了这种感受。
“艾米想参加什么舞会都有人邀请她参加,却从来没有人邀请我!”
“没有人喜欢你,太让人恼火了!”
“我没这么说!”
孩子的情绪被你夸大和延伸了,不是她所想表达的,你略带评判的回应,反而惹恼了孩子。
——《P.E.T.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笔记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