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学》开篇,确实朗朗上口,都知道儒家修学的根本在“格物致知”。但如何格物,如何致知,千年来众说纷纭。
先生说:格者,格除、屏蔽也;物者,外物、物欲也。要不受外物的影响,才能获得智慧的提升,这做起来实在困难,又似乎于日常生活中有点不近人情。
汉以后的儒学家受佛道的影响,逐渐把这个应用到静坐修定上,似乎只有入定才能格物。然而,孔子及其弟子们并没有强调静坐修定,格物致知就是在生活中做的。
儒家的东西被误解得实在太久,却不知这里面实在有许多现实生活、乃至创业中,最珍贵而又灵验的法宝。
人生一世难免诸多不如意事,而人类的烦恼大多来源于选择。比如该选择什么专业;未来选择什么职业;创业的朋友要选者干什么事情才靠谱;遇到困难要决定如何取舍;如此种种。
遇到这种时候,我常常会反问一句:有没有一件事情,即便没有名利,不赚钱也会投入满腔热情去做的?
很显然,找到这件事,或者这就是你现在做的事,那么我相信一切的困扰纷乱会变得清晰,该如何选择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容易。
儒家从来不在虚无中立足,儒家讲正心,正其实就是止于一。如果能有一件事情让你能不顾名利全身心的投入去做,所有的思虑、所有的智慧都汇聚在这一点,自然就格物致知了;自然就能定(专注)、静(没有能干扰的)、心安(心理平和愉悦),虑(明了事物内在的规则),最后必定能有所成就(得)。
看看那些科学家、画家、音乐家、商业上成功的人等等,各行各业但凡有所成就的无不如此。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一件事情,就能在这件事情上成为大师。这才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的真正内涵。
许多人都有梦想,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去。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多数梦想里都沾染了名利的欲望,是得失心的煎熬让人难以坚持。所以根子上还是要能格物,能正心。
道家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能得一的人真是天地的幸运儿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