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追的美剧进入了冬歇,于是有时间用了两周补完了一直想看的今年的热剧。
以前有一段时间着迷于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想知道除了很有名的那三部曲之外,还有那些值得一读。《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就在推荐的表单上,所以对其中的世界观设定略有耳闻。因此在今年由这本小说改编的美剧大火之时,我一点也没有意外,就像年初《月光男孩》拿了奥斯卡最佳一样。很多时候,什么样的文艺作品火爆,就说明相应的哪些社会问题正在被人们焦虑,尤其在这一年的美国,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领导人上台的混乱时期。
川普不尊重女性的言行名声在外,带动了一众女性题材影视剧的走红,其中就有4月开播的《使女的故事》。我在9月底从图书馆借了小说,在飞去加拿大旅行的长途飞机上阅读。巧得很,这一部的作者Margaret Atwood恰好是一位加拿大女士。在飞机引擎低低的轰鸣声中,我读完了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有时是红白相间的压抑,有时是模糊迷离的回忆,伴着女主人公在文字虚构、却仿佛真实存在的畸形世界里,延伸铺展。
那是被极度污染毒害了的未来世界,却没有高科技的便利,有的只是严苛高压的集权。极少数尚且还有生育能力的女子“选”为权贵们生养繁衍的工具,说起来是“选”,其实是逼迫。女主人公,便是在逃亡途中,被杀害了丈夫、被抢走了孩子、被关在集中营般的“感化中心”,“学习”成为圣经中的“使女”,而后如其他姑娘一样,统一宽袍面罩,限制人身自由,被分配到主教家中,在每个月的排卵期,躺在主教妇人的双腿间,接受主教的“受精仪式”。
看起来多么冠冕堂皇的社会体制,在资源稀缺的困难时候,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无私奉献。但,这是绑架啊!这是囚禁和强奸。犯罪的行为,在一定的环境中,包装一下,竟然可以变得理所当然。
我觉得美剧改编的好,除了摄制本身艺术上的美感——漂亮的用光和颜色比对,恰如其分的音乐,演员们到位的表演——还有出于剧情紧凑性、丰富性、延续性,减掉了角色,调整了设定,增加了剧情。
刚开始是不习惯的,才到一半的剧集数量,怎么就接近小说结局的剧情了?后面,要再怎么演?果然后5集会有一些《红楼梦》后40话的奇怪和跳脱,但渐渐就觉得这些设计的巧妙。如果说小说虚构了一个让读者感到匪夷所思的可怕世界,那么剧集用生动的画面,把这些曾经、或者正在、以及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可怕的现实,呈现在观众面前。
身为女同性恋的Emily在雪白的医院病房醒来,嬷嬷告诉她你的“欲望问题”已经被解决了——有多少人依然觉得同性是一种非治疗不可的身心疾病。
刚强的Moira在经历了被迫卖淫、放弃抗争之后,终于逃到邻国,面对难民营友善的志愿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她竟只能无言地、难以置信地盯着看,仿佛害怕这是一个随时会醒来的好梦——那些流离失所、从地中海辗转漂泊到欧洲的难民,大概会是一样的心情。
女主角Offred,在别国政府官员来访时被当做物件被展示,她向男性官员行礼,却被告知:“不,这是大使的丈夫。这位夫人才是大使本人。”她脸上错愕惊诧艳羡的表情,还有一旁主教夫人极力掩饰的局促尴尬。Offred想到自己还是June的最后的时光,自己挣得的财富突然不属于自己,而工作也被迫突然失去;主教夫人则回想起她曾经不是只能在家操持的岁月,为信仰著书、奔走,成就丈夫的事业,也成就了自己今日里的桎梏——在我们身边,多少“女子无才既是德”的言论,多少指望男人将自己供养的期盼,从日常,到政坛,从我国的农村城市,到别国的总统竞选,歧视,是无形的一身黑纱、一头白罩。
阅读和观看反乌托邦作品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庆幸还好我们的世界没有变成这个样子。但当看完之时,却又心疼地发现,剧情里那些残酷可怕的现实,已经在这个世界上,久远存在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