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连轴转带来的疲惫在出差回来时彻底爆发,朋友说要带我看个喜剧放松一下,于是便遇到了《学爸》。(虽然我看完全程没有找到喜剧点)电影高潮迭起,并几次转折,用大量细节来描摹人物的性格。但我从电影背后得到了一些思考。
开场之时的雷氏父子是虽不算大富大贵,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孩子也处于放养状态,虽然不符合世俗的优等生的概念,但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好,拥有不错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大方,我觉得这是孩子最好的样子。但是后来找关系进名校失败便开始压迫孩子用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来考上名校,如此一来,小米的笑容越来越少,自信心也逐渐被磨损。一次次的失败之后,雷大力也有点崩溃,他希望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资源,让孩子如亡妻一样优秀,但屡屡碰壁而且中间夹杂着人性自私的一面。在经历过种种折腾之后,突然豁然开朗,发现了另一条道路。
这种观念很常见,但是在我遇到很多抑郁或者心理状况有过问题的朋友之后,我就对教育有了一些反思,并结合我所认知的东西,浅谈自己的想法。
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但我认为这些优秀是要建立在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自己主观能动性强,对世界的好奇心重,那么他就会主动的探索这个世界,而不需要家长在后面鞭策着,往往被安排的很满的孩子会有很重的逆反心理,而且觉得学习、成绩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父母老师的,如此一来便没有了主观能动性。从自己自愿变成了被迫,中间的区别很大。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希望孩子具备挫折熵、情商,所以家长的正确引导很重要,教育理念很重要。
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成绩提高会选择送孩子去辅导班、课外班。我觉得我并不排斥这类课程的出现,因为辅导班就是给那些上课不太能跟得上课的同学,需要课下再进行辅导的同学而创立的,但是现在的辅导班普遍是开预科,提前把要学的都学完,然后到课堂上,孩子发现我好像都会,就不会认真听讲。那么问题就来了:首先是浪费时间,要用两倍的时间学习一个东西,时间成本很高;其次是学校老师讲的和辅导班老师讲的是不同的,学校更多的是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情况,故而会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会更重视系统。而且一般在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工作年限比较长,经验丰富的;而课外班更加重视某个点的讲解、延伸、拔高。所以要有针对性的看待这个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而不失人云亦云。我理解的课外班更多的是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丰富课余生活,多发展自己的爱好,并能找到一个可以坚持多年甚至一生的爱好,由此可以更好的调剂生活的琐碎,给自己搭建一个能够抒发心情的心灵港湾。
故而引导孩子找到一个他自己的爱好很重要,而不是家长自己的爱好或者是自己没有学好没有学到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考,所以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而且父母的自尊,自信我认为是可以带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如果让孩子看到父母求人、委曲求全,带来的消极影响我认为是很大的: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性格变得软弱。这部电影拍得很写实,在爸爸求小姨的时候,说可以当做爸爸已经去世的那个片段,让我揪心的疼。既是对爸爸对送孩子上名校无能为力时那份绝望,以至于可以斩断父子关系,磨灭自己的存在只为给孩子一条康庄大道,尤其是在孩子外公还在时想把孩子接过去抚养,送他上最好学校时的一口回绝,只为能和孩子一起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份父爱虽然在我看来不合逻辑,但是却体现出对孩子最为深沉的爱!而雨夜中的小身影在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为自己的事情而求人,对于一个明事理的孩子,是极为难受的,从孩子的角度,我们都希望自己尽快成长,能够长成一棵大树,亭亭如盖,为自己的长辈遮风避雨,能够尽快为他们分担压力甚至能尽己所能多多给予,让他们能够过得潇洒从容。所以看到孩子哭的歇斯底里的时候,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对他说:孩子,你的爸爸是个伟大的人,他能够将父亲的责任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有点钻牛角尖了,不要怪他,对他多点包容,可能在某个时刻他就会知道有的时候执念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的结果,大概率是个不太理想的结果。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应用太多的技巧,但就是着这份质朴使得导演将他想表现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给所有父母以及将要成为父母的人敲响的警钟,让我们知道一些看似微小的事件却能掀起轩然大波,一些观点的改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多思考,理性看待问题,不盲从,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他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