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叔本华的书,里面有很多观点很独到。其中对于痛苦这件事,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讲的很有意思:
痛苦能够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出了问题,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直到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快乐是一种奖赏,但如果这种奖赏一直持续下去,它就不再是奖赏,反而会成为无聊的根源。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思考生命的意义所提到的一个观点:
生命的意义在于定义问题,并为之解决的过程,意义在于过程。
而在这里,痛苦产生的原因居然是同源的,都是出现了问题并为之去解决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痛苦”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其实痛苦其实不过是把我们拉回了现实而已,甚至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
我们说舒适区快乐,每一个人在熟悉的领域去获得收益很容易,因为自己在该场景下已经可以熟练的从容面对,容易获得成就感。但这样下去并不是好事情,容易让自己的决策变的固执和无知,封锁了外界的新信息和新认知,会自以为是的认为用自己的方法可以万能,犹如上面叔本华说的一样:慢慢的这就成了“无聊”的根源。
这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甚至舒适区的定义都在开始变质,我们从原来解决问题的娴熟场景,变成了被动刺激的愉悦场景。
原来我们说一个人固执,顶多是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固守本性,不愿意改变,而在今天,舒适区甚至成了刺激区,因为互联网的崛起,导致了很多人根本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熟悉变现领域,更是在被内容刺激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情绪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内,只能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看让自己愉悦的内容。什么内容刺激看什么,什么工作喜欢干什么,一碰到让自己不舒适的事情,立刻变的敏感,反抗,排斥乃至逃离。
这个时代我们的很多快乐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舒适区”之上的,互联网的盛行,更是在加速加固一个人在舒适区的愉悦模式。
我看过很多刚入职的人,总认为这个世界就应该这样充满个性,但他们不理解的是,个性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而不是别人无条件适应你。那些一不开心就离职,一不满意就撤离的人本质上还是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没有任何跨场景的价值交换能力,一旦碰到“痛苦”的问题,就难以适配,不愿意走出来,更是喜欢逃避,并辅以“个性”的代号给自己诠释。
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始终活在自己向往的世界里,无法走出来扩展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圈去刻意成长练习。
王东岳说:学习就是学跟自己的经验不一样的知识,我想这也是叔本华说的痛苦一样。痛苦就意味着自己在解决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所以才会产生这“无知的恐惧情绪”,痛苦是表象,真相不过是自己又找到了一个扩展自己能力的练习机会。
所以成长就是这样,要在舒适区到非舒适区跨越中完成的,从痛苦到奖赏,再从无聊到痛苦的一次次迭代完成的自我认知重构。现在的痛苦就是为了未来的快乐,现在的快乐必然会造就接下来的无聊和新痛苦,如此,学习和成长也是在这样的一个个螺旋轮回中完成。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