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评《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评《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 刘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22-11-03 21:58 被阅读0次

这本书中,苏世民反思了自己成功之路上的转折点,总结的经验大多是心灵鸡汤,而且他非常强调直觉,通过直觉来选人用人,无怪乎很多人说从本书中学不到什么。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苏世民的大胆创新精神,他能够在没有机会时创造机会。

之前听到洛克菲勒说“即使把我一丝不挂地扔到撒哈拉沙漠,我也能重新成为百万富翁”,我认为这是他自吹自擂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是一方面,客观条件、运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成功缺一不可。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自己也许错了,苏世民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建立一切的人。

苏世民的一生都在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从高中时邀请著名乐队来表演、主动打电话给哈佛请求录取他,到耶鲁时推翻两百多年的校规、预备队时越级提出早餐不够,再到离职创立黑石、推动清华苏世民书院的建设……这些事在很多人看来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注定失败”的,但是苏世民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在绝大多数事上都成功了。

本书的前言从苏世民亲自到MIT为黑石募集资金被放鸽子开始,这件事是他众多挫折的一个缩影。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要想创造奇迹,一定不会顺风顺水。在实现每一件“不可能”的事的过程中,苏世民都毫不讳言自己曾经有多么狼狈不堪。

高中时邀请小安东尼和帝国乐队来学校表演,他“打了很多个电话,动用了很多同学家人的关系”(中信第1版p12,下同),可以想见,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拒绝,但是他都毫不在意。

1985年,苏世民从雷曼兄弟离职,与彼得·彼得森共同创立黑石时,他们都没有想到会如此艰难——筹不到钱、招不到人、接不到业务。我也确实没有想到,毕竟苏世民不久前还是“大厂”雷曼兄弟高管,彼得还当过雷曼兄弟的CEO和美国商务部部长,两人都精通业务、人脉广泛。由此可见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亦可见平台的重要性——离开了雷曼兄弟这个平台,即使能力再强别人也不会轻易信任。当然,对于苏世民来说,这些挫折早就习以为常,如果没有平台那就自己建立!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黑石的欧洲业务扩大后,需要在伦敦租用新的办公室,房地产经纪人带他看了5个地方都不满意,路过一个建筑工地时,他觉得不错,问经纪人怎么样,经纪人告诉他“租不了”、“业主在建筑完工前拒绝签署任何租约”,但是他坚持要看看。他找到现场经理,打电话给业主,结果第二天业主回电话同意租给他了(p217-219)。听到经纪人的说法时,很多人也许就放弃了,但是苏世民坚持了,并且如愿以偿。

为什么苏世民能够在没有机会时创造机会,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出路呢?

首先,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精神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如书中所言:“仅仅凭借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你就可以让世界筋疲力尽,做出让步,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p156)此外,他的头脑非常灵活,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邀请纽约芭蕾舞团来耶鲁演出时,为了免去门票,他让学生们看彩排(p26)。在黑石第一次募集资金,离10亿美元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时,他敏锐地看到了日本证券公司在美国的困境,主动寻求合作拿到了1亿美元(p138-142)。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苏世民能够不断反思、吸取教训、改进自我。例如他在雷曼兄弟见到的不合理现象(例如尔虞我诈、缺乏人才培养制度)在黑石都坚决杜绝;鉴于自己在预备队服役时很难见到上校反映问题(p41),他在黑石尽量降低别人和他会面的难度;埃德科姆事件(p171-178)是黑石成立以来第一次重大失败,书中反复提及,深刻影响了黑石的决策流程和制度。

虽然年龄不断增长,但是他始终乐于接受新事物,不会固守成见。例如他非常重视肢体语言,喜欢凭借面对面交谈时的直觉判断对方,交易决策时也需要所有人在一个房间内评估风险。因此,当黑石准备在美国以外投资时,他开始表示反对,认为会破坏投资流程的严谨性,但是后来视频会议的发展改变了他的想法(p215)。他明白“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不被淘汰。”(p404)。

苏世民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阅读过程中,我头脑中不断闪现出《阿甘正传》《华尔街之狼》《纸牌屋》中的画面。感觉和他相比,自己的生活就像他在耶鲁时一样枯燥无味。读完本书,我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或许不必等待机会,而应该主动创造机会!

作者:刘逸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评《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ae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