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少读红楼
红楼梦中有四个字,误尽曹雪芹一生

红楼梦中有四个字,误尽曹雪芹一生

作者: 少读红楼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21:37 被阅读22次

  文/夕四少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曹公费尽生命最后的心血写成的巨著,自红楼传世以来,就有人将宝玉看成是曹公的化身,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贾宝玉的经历即是曹公年少时的经历,对这一观点,有无道理呢?文中又有无映射呢?今天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我们先从宝玉身边的丫鬟说起。

  熟读红楼的都知道,宝玉身边的丫鬟是分为两个阵营的,有红学家研究将之分为金派和玉派,各自的掌门自然就是宝钗和黛玉,这样的划分虽然显得有些牵强,但也不无道理,为便于区分,我们姑且按这一划分来分析。

  宝玉身边有四个大丫鬟,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很明显,袭人、麝月、秋纹都属于金派,只有晴雯属于玉派,同样属于玉派的还有后来的四儿、芳官等人。

  这两派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别,袭人等人是看上去笨笨的,长相也不出众,但行事稳重,本分守礼,忠诚尽职,属于让长辈放心的一类人。对于袭人,贾母的评价是:竭力尽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

  晴雯等人则是牙尖嘴利,掐尖要强,长相风流,做事不羁,且喜欢斗嘴磕牙,很是伶俐,但却心灵手巧,能做别人不能之事,属于常常惹来是非的那一类人,大多数时候,由于她们太过招摇,不懂谦让,很不受人待见。贾母对晴雯的评价是: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

  也就是,袭人和晴雯在贾母心中,各有各的好,都能够扶持宝玉。那么在曹公眼中,袭人和晴雯孰高孰低呢?从二人的判词即可看出。

  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也就是说曹公对袭人最终没能服侍宝玉到头,心里是有遗憾的。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性格优势最终没有在宝玉身上起到任何作用,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只能枉自叹息,就像曹公对元迎探惜四春的名字谐音原应叹息一样。

  那么曹公在叹息什么呢?什么让他觉得原应叹息呢?我们接着看。

  曹公给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袭人与宝玉最终无缘,而晴雯一样与宝玉无缘。袭人是最后离开贾府,嫁给了蒋玉菡,而晴雯则先是“招人怨”后是“寿夭”。

  单从判词来看,我们很容易得出,宝玉的心里更重视晴雯,不仅晴雯,我们在读红楼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主观喜好,可能很多人都更喜欢晴雯等玉派人物,而排斥袭人等金派人物,就像我们喜欢黛玉而不喜欢宝钗一样,因为她们心机太深,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很懂得收敛锋芒,韬光养晦,隐而不发,让人觉得有些可怕。

  从又副册晴雯排第一袭人排第二的次序来看,似乎不仅宝玉,不仅我们,就连作者曹公也是看扬玉贬金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两条脂批。

  晴雯判词后,甲戌本有一条侧批: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这条脂批的意思是说,晴雯的这几句判词,从其病补雀金裘一回中能找到最恰当的解释。这条脂批看起来并无深意,但袭人的判词之后的一条脂批,却大有文章。

  同样是来自甲戌本的一条侧批,批语云:骂死宝玉,却是自悔。这个有意思了,“骂死宝玉”我们都能理解,因为宝玉自始至终都没有听从袭人的规谏。原文第三回回末说袭人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那么“却是自悔”什么意思呢?是宝玉自悔?还是曹公自悔?悔的是什么?是没有听从袭人的规谏,还是后文袭人离开了贾府?袭人为什么离开贾府?

  我们先来看“骂死宝玉,却是自悔”的人称和语气,谁骂死宝玉?自然是袭人的几句判词!谁借这个判词在骂宝玉?很显然,是曹公。而后面的“却是自悔”跟“骂死宝玉”出自同一人称无疑,即曹公借袭人判词骂死宝玉,但另一方面,却是对自己的悔悟。那么,曹公在悔悟什么?

  原文第二十一回,有四个字,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一回里,宝玉和袭人闹了别扭,打起了冷战,袭人、麝月等金派人物,宝玉统统都不使唤,而是使唤起了一个叫四儿的丫头,对于这个丫头,原文是这么说的:谁知这个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

  单读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玄机吗?当然很难,但如果结合脂批来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戚序本在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脂批,直接揭示了误尽曹公一生的四个字。

  脂批云: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这条脂批什么意思呢?我们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又来了一个有害无益的人,曹公一生为此类人所误,我作为批书者也为此所误,我们在书中读到这样的人,都觉得很喜欢,但对我来说却是后悔不及的,因为“聪敏乖巧”这四个字误人不浅。被误的人看到这条批语都感同身受。

  批语中为何要用“又”字,之前的是谁?当然是晴雯!那么到这里结束了吗?当然没有,后文还有芳官、五儿一干人,都属于“聪敏乖巧”这一类。那么对于这类人,曹公是如何安排的呢?他借王夫人之手,全部都赶出了大观园。

  我们读到这一回时,都大骂王善保家的告密,对王夫人也颇有微辞,然而如果我们站在王夫人的立场来看,这何尝不是曹公对自己的一番悔悟呢?所以袭人最终没有留在宝玉身边,脂批用了“骂死宝玉,却是自悔”语,这是曹公在为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自悔,为了弥补这个错误,所以他不得不安排王夫人将玉派人物倾数从宝玉身边拔除。

  所以,袭人为什么会离开贾府嫁给了蒋玉菡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宝玉赶出了贾府!因为后来的宝玉再也听不进袭人的任何规谏。所以原文第二十回里有脂批说到袭人出嫁后,对宝玉有“好歹留着麝月”一语。袭人即便被宝玉赶出了贾府,但却还在想着安排人扶持宝玉,可见其忠心。

  而曹公正是利用袭人最终离开宝玉嫁给蒋玉菡一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表达了自己与袭人的“无缘”。

  我们看,最终黛玉、晴雯、四儿、芳官、五儿等人,死的死,出家的出家,都离开了宝玉。而宝钗、袭人、麝月、秋纹等人,最终是宝钗和麝月留在了宝玉身边。就像脂批说的,世人都喜欢“聪敏乖巧”之人,但曹公一生正是为此四字所误,所以他最后一定是去“聪敏乖巧”之人,而留下麝月等看上去笨笨的,但却能够扶持宝玉一生的人。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曹公对宝玉的描写是有自己的影子的,他对晴雯等人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袭人等人曾经规谏不听的遗憾和悔恨。虽然我们世人读红楼大多贬薛扬林,而在曹公的心中,也许并非如此。

  曹公的悔悟,不止通过一个丫鬟,秦钟临死时,对宝玉说了一句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秦钟死前为何会突然说这样一句话?仔细对照一下曹公之悔悟,这简直就是曹公自己在说,自己在悔悟!而这句话之后的脂批也说“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恨。”

  由此可知,曹公借红楼,一次次说到了自己的悔悟之恨。而他的悔悟,跟身边的这一干红楼儿女有莫大关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中有四个字,误尽曹雪芹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ie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