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初设于秦,具体掌管音乐舞蹈的机构。汉武帝时扩大机构,赋予其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及演唱等功能。
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带有明显的思想倾向。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书》作者班固,对这些采集的民歌的特点归纳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在我以为,汉乐府中的一首首叙事诗,大多旨在反抗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底层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斗争行为和过程。
当然,乐府民歌中也不乏一些清新脱俗的诗行和咏叹人生的歌吟。譬如下面的《长歌行》。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晞(xī):晒干、天亮。华(huā):通“花”。焜(kūn:)黄:颜色衰败的样子。
诗意:
春天,园中葵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生机无限,自然界的万物也闪耀着生命的光辉。然而,也别忘了春去秋来,熠熠生辉的万物行将凋敝枯萎。
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怎么可能再西回?年轻时不努力进取,等垂垂老时只能徒留叹息和伤悲。
这首民歌的末段几句,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有人因此将上述诗句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那段名言联系在了一起: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说实话,我们只是一般的普通百姓,断然没有这等崇高的境界。但我们有理由做好自己,要时刻保持一种对光阴岁月的敬畏心理,时时拥有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
这首诗意在勉励年轻人珍惜时光,催人奋进,提倡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尤其最后两句,出言警世,浑厚刚劲,犹如洪钟长鸣,鞭策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
接下来看一首反抗战争和徭役的哭诉之歌。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锋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雉(zhì):野鸡。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谷:野生的谷子。旅葵(kuí):即野葵。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持:用。
诗意:
十五去从军,八十才得回。路遇同乡问,家中还有谁?答复说:瞧,那就是你家,不过如今已是松柏青翠,坟茔连成堆。
近前一细看:野兔狗洞窜,野鸡屋脊飞;院里杂谷生,野葵绕井台。捣谷来做饭,葵叶当汤水。汤、饭已做好,放眼无人陪。出门向东望,征衣沾老泪。
这是一位老兵的自述,深刻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按汉代的兵役制度,官方规定为: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五十可免兵役。这首民歌,无情揭穿了统治阶级的欺骗。诗中的主人翁足足服了六十五年的兵役,穷老归来,不仅没有一分抚恤,到家一看,却早已满目疮痍,家破人亡了。念及于此,老人忧愤之余怎能不老泪纵横?
从上述小诗可以看出,汉乐府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就是它的叙事性。《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虽说也掺杂了一定的叙事成分,但总体还是偏向抒情。
叙事性,简言之就带有了故事性,所以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段段相对完整的情节,一个个人物丰满鲜活的性格,加上民歌口语化的特点,语言更为自然朴素,反倒生发出强烈的感染力。
这些特色,明天介绍的作品会凸显得更加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