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一、引血下行法止血
1、红眼病
辩证:眼睑、眼球充血,疼痒,有异物感。
牡丹排异汤(内服):牡丹皮30克,桂枝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甘草10克,大黄(后下)10克。
外用方:牡丹皮30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捣碎开水渍水汁,点眼。
眼部充血是因为身体上部有淤血,血液流通不畅。牡丹皮破血,使淤结的血液流动起来;桂枝温通肌表血脉,使收缩的血管舒张,血流畅通,促进血液循环;大黄使结肠剧烈蠕动,蠕动就会充血,从而将身体上部的血液吸引过来,整个血循环就慢慢顺畅,同时眼部血瘀产生的病理产物也顺势通过肠道排出;茯苓、泽泻利尿通便。
总体思路就是引血下行,促进血液循环,通过二便进行排异,所以服药后,可能有轻微的便血或血尿。
2、肺结核出血
肺结核出血方:大黄(后下)10克,栀子30克,牛膝30克,白芨30克,阿胶30克。
大黄、栀子能使膈膜以下的器官剧烈运动,诱导血液下行;牛膝扩张身体下部的血管,血流量加大,减轻上部血管的压力,有利出血部位凝血而止血;白芨、阿胶有凝血的作用,为辅助作用。
3、高血压充血性头疼
高血压头疼方:大黄(后下)10克,栀子30克,牛膝30克,白芨20克,牡丹皮30克。
4、脑出血
脑出血方:大黄(后下)10克,牛膝30克,川芎20克,牡丹皮30克,当归20克。
外部撞击导致头部出血:核桃承气汤加川芎、当归、黄芪。
5、肠痈(盲肠炎)
肠痈有化脓和未化脓两种情况。一般刚开始疼痛的几天是没有化脓的。具体的判断标准是,脉迟而紧,脓未形成;脉洪数,则脓已成。
1)肠痈未化脓
辩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疼如淋,右足屈而不伸,甚则局部肿痞,小便自调。淋,小便时有疼痛感,但此证只是有这种感觉,小便是正常的。时时发热恶寒,
张仲景大黄牡丹皮汤:大黄56克,牡丹皮14克,桃仁50克,瓜子仁30克,芒硝10克。
大黄和牡丹皮使肠子剧烈运动,引血下行,排出恶血。因此如果化脓了再用大黄牡丹皮汤,就会出现大出血,肠穿孔,使病情恶化。
郭生白化裁大黄牡丹皮汤:大黄(后下)15克,芒硝15-20克,牡丹皮30-40克,赤芍30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大黄捣碎,将牡丹皮、赤芍、红花、桃仁诸药煎好后,加入大黄,泡在药液中渍汁(不能多煮,越煮药力越小),然后取出大黄,溶入芒硝。
大黄促进肠子蠕动,将病理产物分泌出来,然后往下走;芒硝液的作用是冲洗肠道。桃仁化没有热的淤血,牡丹皮化有热的淤血。红花增强血液循环。
2)肠痈已化脓
辩证:脉洪数,阑尾部位按之软,感觉到发热褶皱。
化裁附子败酱散:甘草13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100克,桔梗20克,枳壳3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麝香六分之一克。
败酱草治脓,薏苡仁利尿通便,不能用大黄泻下,因为此时身体已经很虚弱,而且会加重流脓伤口,所以只能缓排。同时用黄芪当归补充气血,一边排,一边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