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一个小乞丐饿晕在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门口。
户主李老爷心善,叫醒可怜的孩子,领到后厨饱餐一顿,又给了几个馍。李老爷和小乞丐说好,每天都可以来吃一顿饭,另送两个馍,又吩咐厨房不要难为孩子。
小乞丐对李老爷千恩万谢,高高兴兴地走了。
小乞丐从此有了依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出入李府。
不愁吃的小乞丐开始十分满足,对李老爷十分感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取食成为惯性,就觉得理所应当,有时候厨房里给的馍少了馊了还会争论几句,管事的虽然生气,但李老爷有话,不好拒绝。
这年,李老爷家道中落,不得已卖掉大宅子还债,剩下的钱在偏僻的地方买了几间小房子,辞了下人,靠着儿子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小乞丐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可是由于多年来吃喝不愁,依然无所事事,逛街看戏听书,五体不勤,游手好闲。
李老爷搬家了,大乞丐辗转找到破败不堪的新家,扣门乞食。李老爷开门,看到人高马大的乞丐无奈地诉说,家里没有余粮,你还是找点事做,一个人糊口应该没有问题。
大乞丐没有得到食物,生气地走了。几天后实在饿得难受,再次登门。
这次李老爷严词拒绝了他。
升米恩斗米仇,几天没有饱食的大乞丐骂骂咧咧地走了,同时在心中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解放以后李老爷被批斗,打骂最欢的是一个年轻人。他打老人一个嘴巴,厉声喝问:“你是不是给讨饭的发霉的馍?”他踢一脚,又大吼:“你是不是眼见一个讨饭的饿得半死都不愿意给人一口饭?”
李老爷一个趔趄,赶紧重新站好,颤栗着身子,两手垂下,恭恭敬敬的样子。他不敢直视,但他认出来,这个人是那个大乞丐。
大乞丐打累了,大声对人群讲李老爷当初所做“累累罪行”。至于这罪行是真是假我们就不做考量了,退一步讲,即使是真的,也轮不到他来揭发。
我们应该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无论是对旁人还是亲属都是如此,你把“付出”当成习惯和应该,他就把“得到”当成惯性和天理,一旦你改变了这种状态,无论什么原因,反目成仇就成必然。
救急不救穷。
救一时不救一世。
对同一个人无条件地付出,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