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与一网友聊起“权力只能服务于其来源”这一话题。朋友认为,此事也有例外,他给出的反例是海瑞。朋友认为,海瑞的权力来源于皇权,但海瑞的权力却服务于平民。
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个观点不妥,但却说不出问题出在哪儿。这几天偶尔想起此事,却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其一生共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在整个大明朝,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很个性的存在。海瑞只是一个举人,却官至二品,这在科举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我的印象里,另一个高官举人叫左宗棠。但左公生逢乱世,其晋升主要靠的是军功,和海公并无可比性。
万历十二年冬,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于次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途中,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七十二岁,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列举明太祖朱元璋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海公安贫乐道,这是值得学习的一点;海公仇富,却毫无疑问。他从来没想过,别人凭什么要和他一样也去过那种只有母亲寿辰时才能买两斤肉的穷日子?海瑞也从来没想过,以大明朝的低得令人发指的官员俸禄,如果不贪污,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要知道,大明朝当官的初衷可不是“为人民服务”和“做人民公仆”,人家十年寒窗的最终目的就是做“人上人”就是要做“父母官”的。海瑞同现下的“爱狗人土”一样,我不吃狗肉,你吃狗肉就是“不文明”;我一个月只吃一顿肉,你吃两顿就有罪。
有一部小说叫做《海公案》,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案迭起,引人入胜,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刚正清廉,不畏权贵、断案如神、体恤百姓的清官形象,但同历史上的海瑞相去甚远。
在真实历史上,海瑞绝对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在争产业的案件中,“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在争言貌的案件中,“与其冤屈乡宦,宁愿冤屈小民”。其实,他的断案逻辑和那位说出“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去扶?”的南京大法官是一样的。
海瑞升任判官,州衙属吏听说海瑞要来,于是集体辞职,宁愿不当官,也不能在海瑞的手下当官;海瑞升户部主事,户部的同事纷纷捐款凑钱找关系帮海瑞升官,宁愿花点钱把他打发走,也不愿意做他的下级和同事。
海瑞骂了两任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满朝文武,皆妾妇也”;海瑞当知县,把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打了一顿;海瑞当巡抚,把前任首辅徐阶的儿子判了死刑。海瑞固然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这恰恰也说明了嘉靖隆庆俩皇帝和胡总督、徐国老的雅量高致。如果是在我大清,如果他骂了康熙再骂雍正,如果他敢打和绅的儿子……呵呵
海瑞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件事有坚定的信仰,他宁愿饿肚子也要纳妾生儿子;海瑞用自己六岁女儿的一条命完美诠释了自己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忠诚,仅仅是因为她吃了男仆递过去的一块面饼。有人用他纳妾和逼死女儿这些事来证明海瑞是个禽兽,这一点我不认同,他的作为只不过是证明了他对“道德”这件事的坚定信仰,虽然这种所谓的道德压根就是垃圾。也许朱熹朱圣人压根就不会想到,他一时心血来潮制定了一个他自己都绝对做不到的“道德”标准,居然在两百多年后被一个叫海瑞的偏执狂给完美的执行了,分毫不差!所以,海瑞其实比朱熹更适合做圣人。当然,这种“圣人”其实和魔鬼的差别也很不明显。
海瑞每任地方官,升迁时都会被群众“哭送、跪送”,因为他的确是“爱民如子”,当然,他爱的只有“贫民”。所以,海瑞得民心。
海瑞忠于皇帝,不如说他忠诚的对象是皇权。因为不管是嘉靖还是隆庆抑或万历,哪怕那把椅子上坐着一头猪,他也一样是要下跪的。
所以我认为,海瑞的权力其实不全是来源于皇权,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于民意。对于“道德”的偏执才是他真正的权力来源。因为他的权力来源于“道德”,所以他也就比别人更忠诚于这种虚无缥缈的道德。
这样来看,“权力只能服务于其自身的来源”这个命题便基本上没有什么反例了。
我说这么多,其实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提出著名的“训诫三段论”的某市中心医院输女支菜丽,为何到现在都安然无恙的问题。
如果她的任务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有这么一个执行力强的下属你会把她如何吗?所以,有权的人不会去问,问的人也肯定没这权力……
大家心里清楚是谁在为非作歹,大家心里都明白谁是恶贯满盈。知道就好!
我为什么要从海瑞说起?因为在很多很多年前,一篇名为《海瑞罢官》的文章曾经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成了一条导火线。
网友评论